印度的窮人為什麼能上得起大學?
據《環球時報》報導,長期以來,在印度政府用於教育行業的財政花費中,高等教育投入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種精英教育背景使印度培養出了像諾貝爾獎得主阿馬蒂亞•森這樣的世界知名人物。然而在印度,精英教育並非只是印度上層社會的專屬權利,只要有能力,窮人家的孩子同樣也能上得起。
教育、醫療和住房,在我國可謂矗立在老百姓面前的新的「三座大山」,而其中,又以教育為甚。無論教育產業化的論調是否成立,高昂的收費已使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漸成有錢人的遊戲,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在印度,窮人為什麼也能上得起大學呢?總結起來,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政府的高投入。事實上,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教育都因其公益性,而得到政府的重點「照顧」,財政投入也成為教育發展的最重要的來源。目前印度高等教育規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如此龐大的高校教育體系能夠在低收費的情況下維持正常運轉,其主要原因便是政府不斷增加教育投入、據悉,印度政府承諾在未來幾年內,將教育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提高到6%。
而我國近年來,財政教育投入佔GDP比例卻始終徘徊在2%至3%,不僅進步緩慢,而且有時還呈波浪式。譬如2004年甚至一度下降到2.79%。據悉,財政性教育投入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已經作為一項硬指標寫入了「十一五」規劃綱要,這無疑是值得期待的,然而與印度的6%顯然還有相當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教育投入不僅少,而且極不平衡,發展較快的城市和名牌高校在佔有政府財政資源上具有明顯的優勢,這又直接影響了投入的效果。
第二,高校善於理財,處處為學生著想。印度知名學府尼赫魯大學每學期的學費僅為200盧比 (不到5美元),收費高的也不會超過600盧比,住宿費僅為60盧比,並且除此之外,學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印度高校為何能保持如此低收費?歸納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印度高校的經費來源大致和我國相同,包括政府投入、企業捐助等,用以支付教師工資設施建設及科研經費、同樣的經費,不同的使用顯然會導致不同的效果。和我國的一些高校熱衷於創名牌、進各類排名次,甚至爭「世界一流」,而把大把大把的錢用在設施建設、形象工程方面相比,印度的大學要低調得多。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儘管我國的大學在知名度方面佔盡優勢,但真正比較起人文素質和科技水平,印度的大學絲毫不遜於我們,在某些領域,甚至還要遠遠領先於我們,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另外,印度高校處處為學生著想。舉個例子,印度高校書本教材都是由學生自行到書店去購買。如果聯想到近年來我們的一些高校不斷曝光的「教輔暴利」、「教材腐敗」、「教材巨貪」,相信誰也不會小看這一點。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是高校沒有把目光盯著學生的錢袋。
第三,靈活的教育機制。單純靠少收學費也無法完全解決貧困學生的就學問題,於是印度校方管理層以及各種學生組織也行動起來,鼓勵學生走進社會尋找兼職工作。比如在課程安排上,印度一些高校表現得非常靈活,甚至允許學生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雖然我國的高校也建立起了勤工儉學制度,但在管理上、機制上,顯然還比較僵硬,因而效果並不令人樂觀,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創業潛力,也堵塞了貧困學子的自救通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是個和我國同屬發展中,甚至比我們還要窮,而在文化傳統、社會發展現狀等方面都有著很多的可比性的國家,他們能做到的事,我們也應該做到。對於他們的一些好的做法和舉措,是值得我們借鑒,並加以改進的。
- 關鍵字搜索:
-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