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一定是樣書!」我在心裏說,從信箱取出寄自美國藍燈書屋的郵件。
一進門,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它。手,微微抖;心,怦怦跳。
米黃色的封皮。左上方,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右側,五歲時的我若隱若現,連衣裙,跳舞的姿勢,小嘴輕抿。典雅的字體:《暴風雨中一羽毛——動亂中失去的童年》,巫一毛、Larry Engelmann (Feather in the Storm – A Childhood Lost in Chaos, Emily Wu and Larry Engelmann)。
三百三十六頁,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不是書太厚,而是我的童年、我的少女時代太重。
輕輕地,我翻看這本精裝書,裡面的十八張黑白照片,是無數次搬家、抄家、戰亂的倖存者。它們以殘缺的影像述說著那個畸形的時代。
1958年,大躍進,我在北京出世。呱呱落地前幾個星期,父親巫寧坤,翻譯家、作家、教授,已經被打成「極右份子」,發配去北大荒勞改。幾個月後,母親、我和比我大二歲的哥哥,也被趕出首都,發配到安徽合肥市。直到我三歲生日那天,才第一次在勞改農場和病危的父親見面。
本來應該是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年齡,卻因父親之「罪」而受到株連,全家人一起飽經磨難和迫害,開始了我沒有童年的「童年」。
1966年,文革開始。
我被打罵、污辱、強姦。
父母被迫離開孩子們,關「牛棚」、搞運動。哥哥成了「小爸爸」,我成了「小媽媽」。帶著五歲的弟弟,我們住進孤兒院一樣的臨時收容所。
在那裡,我目睹小朋友的媽媽上吊自殺,自己也差點因病夭折。
一年多後,全家團聚,旋即又被下放到安徽一個窮困落後的村莊。在村裡,我上完小學、初中,親身經歷各種迷信活動。
文革後期,父母上調到安徽蕪湖市,我也隨同進城上高中。畢業後,我又到深山老林裡當知識青年,直到1977年考上大學。
1981年來美後,我開始斷斷續續地寫自己的經歷。幾年前,我和美國作家Larry Engelmann合作,最終完稿。
這本書,是我的童年、我的少女時代,也是用一個小女孩的眼睛看動亂的中國。我盡量用平和的口吻,講一個真實故事。主人翁是在逆境中頑強地存活下來的女孩子。書中每一章節,都像一篇短篇小說,充滿戲劇性和細節描述。
再過幾天,2006年10月3日,《暴風雨中一羽毛》將正式發行。屆時全美書店都可購買。目前可以在網上預購。
藍燈書屋對此書非常重視,在各大報刊雜誌上做廣告,還安排了作者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西雅圖、舊金山等地巡迴演講,接受電視、電臺、雜誌、報紙採訪等促銷活動。
《暴風雨中一羽毛》的法文、德文和丹麥文的版權,已經分別出售給在法國、德國和丹麥的三家出版社,計畫在2007年出版。中文版和其他語種尚在聯繫中。
封底上,是兩位名作家對《暴風雨中一羽毛》的評價:
《上海生與死》的作者鄭念女士說:「這是一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成長的勇敢的少女感人肺腑的回憶錄。它充分反映出毛澤東假借進步的名義所犯下的種種殘暴無比的罪行。」
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哈金先生說:「《暴風雨中一羽毛》熱情洋溢,真誠坦率,哀而不傷。它講述一個少女在狂暴的,被革命摧毀的中國成長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民慘痛的受難,其中許多人暴死,其它人苟活下來。這篇豐富多彩,自成一格,令人心碎的故事涵蓋人的殘忍,愚蠢和善良。歸根結底,它是對百折不撓的人的堅韌和生命力的見證。」
我心裏又是一熱。鄭念女士已有九十多高齡,哈金先生在百忙之中,兩位我尊敬的作家看了我的書稿,寫下了感想。如此的關心和鼓勵,讓我感激不盡。
將書緊緊地抱在胸口,淚水湧了出來。動筆的時候,我是外國留學生,打黑工,讀大學。如今,兒子也是那所大學的學生。
願讀者通過《暴風雨中一羽毛》來解讀人性,通過一個女孩、一個家庭的命運來瞭解那段慘痛的歷史,記住那些在動亂中失去童年乃至生命的孩子們。
十幾萬字,怎麼可能容得下那個荒誕的大時代。但大時代中的小人物,也有過辛酸,見過殘暴,親歷過黑色幽默般的荒謬,看過用大紅包裹的純黑。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但又何止是一本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一進門,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它。手,微微抖;心,怦怦跳。
米黃色的封皮。左上方,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右側,五歲時的我若隱若現,連衣裙,跳舞的姿勢,小嘴輕抿。典雅的字體:《暴風雨中一羽毛——動亂中失去的童年》,巫一毛、Larry Engelmann (Feather in the Storm – A Childhood Lost in Chaos, Emily Wu and Larry Engelmann)。
三百三十六頁,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不是書太厚,而是我的童年、我的少女時代太重。
輕輕地,我翻看這本精裝書,裡面的十八張黑白照片,是無數次搬家、抄家、戰亂的倖存者。它們以殘缺的影像述說著那個畸形的時代。
1958年,大躍進,我在北京出世。呱呱落地前幾個星期,父親巫寧坤,翻譯家、作家、教授,已經被打成「極右份子」,發配去北大荒勞改。幾個月後,母親、我和比我大二歲的哥哥,也被趕出首都,發配到安徽合肥市。直到我三歲生日那天,才第一次在勞改農場和病危的父親見面。
本來應該是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年齡,卻因父親之「罪」而受到株連,全家人一起飽經磨難和迫害,開始了我沒有童年的「童年」。
1966年,文革開始。
我被打罵、污辱、強姦。
父母被迫離開孩子們,關「牛棚」、搞運動。哥哥成了「小爸爸」,我成了「小媽媽」。帶著五歲的弟弟,我們住進孤兒院一樣的臨時收容所。
在那裡,我目睹小朋友的媽媽上吊自殺,自己也差點因病夭折。
一年多後,全家團聚,旋即又被下放到安徽一個窮困落後的村莊。在村裡,我上完小學、初中,親身經歷各種迷信活動。
文革後期,父母上調到安徽蕪湖市,我也隨同進城上高中。畢業後,我又到深山老林裡當知識青年,直到1977年考上大學。
1981年來美後,我開始斷斷續續地寫自己的經歷。幾年前,我和美國作家Larry Engelmann合作,最終完稿。
這本書,是我的童年、我的少女時代,也是用一個小女孩的眼睛看動亂的中國。我盡量用平和的口吻,講一個真實故事。主人翁是在逆境中頑強地存活下來的女孩子。書中每一章節,都像一篇短篇小說,充滿戲劇性和細節描述。
再過幾天,2006年10月3日,《暴風雨中一羽毛》將正式發行。屆時全美書店都可購買。目前可以在網上預購。
藍燈書屋對此書非常重視,在各大報刊雜誌上做廣告,還安排了作者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西雅圖、舊金山等地巡迴演講,接受電視、電臺、雜誌、報紙採訪等促銷活動。
《暴風雨中一羽毛》的法文、德文和丹麥文的版權,已經分別出售給在法國、德國和丹麥的三家出版社,計畫在2007年出版。中文版和其他語種尚在聯繫中。
封底上,是兩位名作家對《暴風雨中一羽毛》的評價:
《上海生與死》的作者鄭念女士說:「這是一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成長的勇敢的少女感人肺腑的回憶錄。它充分反映出毛澤東假借進步的名義所犯下的種種殘暴無比的罪行。」
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哈金先生說:「《暴風雨中一羽毛》熱情洋溢,真誠坦率,哀而不傷。它講述一個少女在狂暴的,被革命摧毀的中國成長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民慘痛的受難,其中許多人暴死,其它人苟活下來。這篇豐富多彩,自成一格,令人心碎的故事涵蓋人的殘忍,愚蠢和善良。歸根結底,它是對百折不撓的人的堅韌和生命力的見證。」
我心裏又是一熱。鄭念女士已有九十多高齡,哈金先生在百忙之中,兩位我尊敬的作家看了我的書稿,寫下了感想。如此的關心和鼓勵,讓我感激不盡。
將書緊緊地抱在胸口,淚水湧了出來。動筆的時候,我是外國留學生,打黑工,讀大學。如今,兒子也是那所大學的學生。
願讀者通過《暴風雨中一羽毛》來解讀人性,通過一個女孩、一個家庭的命運來瞭解那段慘痛的歷史,記住那些在動亂中失去童年乃至生命的孩子們。
十幾萬字,怎麼可能容得下那個荒誕的大時代。但大時代中的小人物,也有過辛酸,見過殘暴,親歷過黑色幽默般的荒謬,看過用大紅包裹的純黑。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但又何止是一本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暴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