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研究機構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逐漸上升的氣溫和海平面不但會直接威脅部分海島型國家的存亡,而且對於人口多數集中在沿海或河岸下游地區的亞洲國家,例如中國的黃河及長江三角洲,以及地勢低的國家,如孟加拉,都將面臨被淹沒的危機。
每日電訊報導說,報告稱:「全球氣候變暖被壓縮到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發生,它所代表的是對人類和生物調節能力的嚴重挑戰,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將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態系統推過環境所能承受的臨界點,進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
已經不再是科幻
這種人人自危的局面早已不只是人們的幻想。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越來越多的氣候難民正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南極出現罕見珠母雲奇觀,或會造成長遠影響
2001年,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消息稱,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宣布,由於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持續上升,國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敗,全國1.1萬國民將不得不放棄家園。吐瓦魯已經與紐西蘭簽訂協議,全國國民將陸續「搬遷」到紐西蘭。
從1995年到2002年,南極半島失去了大約1.25萬平方公里的冰架,相當於盧森堡國土面積的四倍。科學家們在2005年8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指出,冰架的崩裂與全球變暖有密切關係,這種崩裂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加速。
對中國來說,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上海將有1/3的面積將被海水淹沒。到時候,大量沿海低窪地區的民眾內撤,結果不僅是食物和水資源的益發稀少,也會帶來由於人口大量遷移所引發的政治和社會動亂。
2004年,美國電影《後天》讓全世界的觀眾體會到在面臨氣候危機時,人類顯得如何渺小。逼真的特技效果使人心悸,氣候難民的狼狽神態給每個觀看影片的人敲響了警鐘。如果人類不對目前的全球變暖採取行動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影片中的氣候難民。
未來的地球
淪為氣候難民,往往只是一瞬間的變化。全球變暖引發人類生活的轉變,有時是潛移默化的。這些轉變,是逐漸將人們從熟悉的環境中逼走、背井離鄉的根源。
2006年7月,英國《衛報》的環境記者大衛亞當根據目前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指出如果人類不對目前的情況作出改進,任由全球氣溫上升,英國在未來的80年裡會有怎樣的變化。他的分析有趣而令人信服。他指出,氣候變暖對英國人生活的直接影響包括:
到2020年,因為溫度升高,英國的假期將會增加。但是對目前已經負荷過重的國家公園來說,過多在假期到來的旅遊者會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到2050年,從乾旱的南歐湧入英國的難民越來越多。像孟加拉那樣水災頻繁的國家來的難民也會增加。現有的公共運輸設備,比如說倫敦的地鐵,由於沒有空調,在夏天將會變得無法忍受。
到2080年,滑雪這樣的活動會再一次成為富人們的專利,因為炎熱的天氣會使滑雪場的維持費用增加。
同樣的預測也可以在中國做出,只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密度大,資源有限,將如何面對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生活變化呢?
如果因為氣溫高而假期增加,我們的公共設施能否在未來的炎熱天氣應付挑戰?
如果來自周邊低窪國家的大批難民湧入,我們是否能夠接收並使他們得到安頓?
如果氣溫繼續升高,在已經成為火爐的城市裡,人們是否只能依靠空調生活?
如果海平面上升,上海等沿海城市被吞沒,我們將如何保證人們的順利遷移和他們以後的生活?如果我們的家園被洪水覆蓋,我們將逃往何方?
人人有責
氣候變暖是個集體性的問題,如何防止成為氣候難民,不只是一個國家的責任,而是全人類的責任。
從國際的角度給氣候難民定義,就如何處理他們形成公約,使聯合國難民機構得到必要的資金和人員配置,以用來處理氣候難民。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要防止像《後天》裡那樣的慘況發生,最根本的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雖然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在為防止氣候變暖做出努力,如《京都議定書》的簽訂,但它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世界各國圍繞著這一議定書的爭論和衝突說明,防止全球變暖還需要全體人類漫長的共同努力。另外,建立好健全的環境政策法規、安全應急預案以及合格的公共衛生體系,也是未雨綢繆的關鍵。
對中國來說,如果全球氣溫持續升高,不僅東部低窪處的較發達地帶將受被淹沒,西部高原的冰川由於融化,也將不能和諧調整江河的水量,大旱和大洪水將會在中華大地上輪次發生。防止全球變暖,中國絕不能置身事外。
面對災難,一切權力、地位和利益都是渺小的。拋下一切成見,聯合起來,不做氣候難民,也許是目前比戰爭和衝突更為重要的事情。
- 關鍵字搜索:
- 全球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