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反腐,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嗎? ──評中央巡視制度
2006年6月,大陸當局建立中央巡視制度滿三週年。三年前,新掌權的胡溫政權指派幾個紀委、組織部、人大常委會的部級及副部級的高官們組成巡視小組,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手持尚方寶劍,到各省邊走邊查,查貪污、查瀆職、查違反黨紀。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談話,主要目標是省長和省委書記。欽差大臣們不能說不辛苦。一年走訪幾個省,一個省約談幾百人次。不僅工作量大,他們還要像大偵探福爾摩斯一樣,從談話的蛛絲馬跡中尋找真相,從排山倒海的「假語村言」中過濾真話,尋找貪官腐敗的證據。
為什麼需要這些欽差呢?因為省級「一把手」位高權重,監督他們歷來是個老大難,中央為此十分頭疼。所謂老大難,按照當時的中央巡視組組長任克禮的說法,是因為「群眾監督鞭長莫及、輿論監督不便涉及、班子內部監督很難制約」。而胡溫指望欽差們能夠憑藉中央的權威,監督省級一把手,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這一制度剛問世時,的確贏得了大陸民眾不少掌聲。但是,效果怎樣?
2003年時,效果好像不錯。官方媒體於那年的8月眾口一致高調報導,胡溫反腐新政使十三名省部級高官中箭落馬。其中包括貴州省委書記劉方仁,雲南省長李嘉廷,河北省委書記程維高,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等等。但後來呢?前幾天《南方週末》刊載了「巡視制度三週年」系列報導,提到2005年的反腐業績時,只引用了幾個「軟指標」:中央巡視組於2005年到過81個市,談話人次達2458。至於到底是否有高官落馬,系列報導隻字未提。看來,中央巡視小組的反腐效果不過爾爾。
儘管效果不明顯,胡溫的反腐思路卻是明顯的。就是用中央的欽差整治省級一把手,用省級的欽差整治市級一把手,再逐漸推廣到用市級欽差監督縣處級幹部。胡溫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中共黨內垂直監督系統。必須承認,三年前,胡溫政權在反腐方面還是有一點魄力的。只是這個有點魄力的「欽差治腐」的思路有緻命的缺陷。
欽差大臣巡視出訪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古時的欽差只有一個老闆,就是皇帝。皇帝是用不著貪污的,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現在的欽差要負責的可不是一個老闆,而是一大堆老闆。包括中組部,中紀委,還有政治局。這一大堆老闆有的廉潔,有的不那麼廉潔;有的自己乾淨而子女家屬很不乾淨。眼下,老闆中的上海幫和團派,正為搶奪大權而鬥得烏眼雞似的。欽差們應該向誰負責呢?如果省級一把手的貪腐牽連到中央的老闆或者老闆的兒孫們,欽差們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嗎?
大陸民眾都知道,巨貪通常手眼通天,背後定有強硬的權力靠山。程維高如果不是在中央有靠山,誰能保護他在貪腐暴露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裏平安無事?上海首富周正毅和至今仍滯留在加拿大的賴昌星,顯然與中央高層有密切的關係。否則,為何有人敦促周正毅出獄後務必保持低調,「千萬不可亂說話」和「不要接受傳媒訪問」?為何中共高層對賴昌星被引渡回國感到擔心?他們怕什麼?欽差們敢去查處這些貪官的中央後臺嗎?如果這些來自中央的巡視小組不能監督中央一級的幹部,那麼,誰來監督中央?
在反右,文革和六四問題上,北京當局一向主張向前看,拒絕記憶。但在反腐問題上,中共卻選擇向後看,在一大堆文物故紙堆中,拾出了欽差巡視這個古董。是不是除了向後看,沒有別的選擇了?當然不是。在稍微發達一點兒和稍微民主一點兒的國家,老百姓監督當官的,媒體監督政府,多數人監督少數人,天經地義,名正言順。但在中國大陸,中共寧可要古代封建的「草」,也不要現代文明的「苗」。原因應該只有一個:「刑不上中央」。
中共選擇自己監督自己,選擇少數清官監督多數貪官,使大陸反腐變成不可能的任務。大陸反腐的真正希望在民間、民眾、民意。對各級第一把手,特別是對中央的監督,應該依賴於民間、民眾、民意。民眾不說話,監督沒有效。不讓民眾說話,就是不讓監督生效。沒有自下而上的監督,中央巡視制度再完美,也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
自由亞洲
- 關鍵字搜索:
-
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