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的水底月和美國老太太的飯盒
有天晚上肚子餓了,忽然想吃一碗水底月。「水底月」好像是江浙一帶人們的叫法,也有人把它叫「水扑蛋」的, 就是水燒開了,打個雞蛋進去,等蛋黃變硬了,加些糖,就好了。個人覺得「水底月」的名字更好,很有些詩情畫意,白白的蛋白中間,是淡黃的一個圓月,頗為形象直觀。小時候回四川老家,到遠親近鄰家裡做客,結果到每家都要吃一碗水底月,每碗還有兩個雞蛋。後來知道,川中農家好客,那年頭吃水底月可是對客人的最高禮節。一天下來,連續吃了三、四家,我說,「今天可吃飽了」,結果惹得大人們一齊笑了起來。當時我就是想說是吃了很多的意思,沒有其它之想。後來明白了大人笑的原因,是因為我的話裡有「嫌平時在客人家裡沒吃飽」的話外音,就覺得大人們的想法真是太複雜了。當然,自己長大了,也有了那些複雜的思路和想法,失去了兒時的純真,倒真是挺可惜的。
在西方的中國人普遍有這樣一個感覺,就是西方人比較單純,沒有什麼心眼。一個朋友給我講了一個她親身經歷的故事。有一個美國老太太對她們非常友好,請她們吃飯、旅行、看昂貴的演出,花了上百元也在所不惜。但有一次,老太太把一些裝飯菜的塑料盒落在她家裡了,過後很久了,還一再打電話來索要。她覺得難以理解,不知道為什麼老太太會這麼看重這幾塊錢的舊飯盒。我跟朋友解釋說,這其實是一種認真和誠實的表現,她給你花幾百元都不介意,那是因為她出於善心願意這樣做,給你了就是你的;而催還幾塊錢的舊飯盒是因為那是她的東西,不應該不明不白的就成了你的。朋友聽了點點頭,表示同意。
其實,我們經常會發現,西方人實際上保留了很多人們童年的純真,所以跟他們打交道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給學生上課時,要講到文化的高內涵(High-context)和低內涵(Low-context)的問題。中國文化是屬於高內涵的,美國則是低內涵的。這裡可不是說高內涵的文化就一定比低內涵的文化優越,沒有這個意思,只是說文化的不同。
高內涵文化中的人們講出的話,多有話外之音,有諸多隱含的意思;而低內涵文化中的人們就不會這樣,他們更直接了當,一是一,二是二。講到這些時,屬於低內涵文化的美國學生往往面部表情複雜,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覺得高內涵文化 (如日本和中國)中的人們難以理解。實際上的確是這樣的。
還有一次,一個中國學生出於客氣,跟美國同學說,趕明兒到我家來吃飯。其實他就是說說而已,說的時候並沒有當真,只是表示一個未來的意向。結果第二天,等到美國同學登門拜訪、準備來吃晚飯時,他才傻了眼。
當然,今天的中國人講話時,經常拐彎抹角,甚至言不由衷、故意模糊,甚至不出兩句話就在自覺、不自覺的騙人,這已經超出了一般高內涵文化的意思了。很遺憾的,有時發現,一些同胞們已經不能坦誠的講話、溝通了,幾乎一張口就會撒一個小謊。這可是太可惜了,也許我們都應該單純一點、接近童真一些,這樣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簡單一些,融洽一些。
- 關鍵字搜索:
-
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