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寒兄弟同為北大學子 回國探親仍下地插秧(組圖)


老六鄧海平的結婚照


老七鄧友平的結婚照

  追求檔次、崇尚名牌、聚會講排場、花父母錢配備高檔通訊工具……當教育學家們正在為一些當代大學生盲目消費、攀比趕時髦等現象十分憂慮之時,在江西新干縣,我們卻看到了鄧氏寒門七兄弟手足情深,以艱苦奮鬥、辛勤勞動為榮,一家培養出了兩位北大碩士研究生。其中,六弟鄧海平留學美國亞特蘭大大學,七弟鄧友平留學加拿大溫哥華大學,並紛紛獲得「洋碩士」學位。

  在五位哥哥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鄧海平、鄧友平兩兄弟已經成才,在北京拿著數萬元月薪,但卻仍然保留著勤儉節約的淳樸性格。5月3日,兩兄弟帶著各自嬌妻回到老家新干,舉行了一個簡樸的集體婚禮,被當地百姓傳為美談。

  「紅鍋菜」吃出兩位北大碩士生

  24日下午,在新干縣金川鎮一偏僻小村落,記者見到了鄧氏五兄弟和鄧母,房子是二層青磚老房,廳堂內擺放著一張方桌。屋內傢俱是老舊的,但茶几上擺放的兩張鮮艷結婚照十分搶眼。鄧家兄弟頗為自豪地指著兩張結婚照告訴記者:「這張是我六弟鄧海平和他媳婦,這張是七弟鄧友平兩口子,他們5月3日回鄉辦了婚禮後,又都回北京工作去了。」

  「紅鍋菜」是什麼菜?記者也是頭一次聽說。鄧氏兄弟的大嫂告訴記者:就是蔬菜不放油直接用鍋炒熟了吃。「紅鍋菜」曾是鄧家餐桌上的家常菜。

  鄧家上世紀80年代是金川鎮一帶最貧苦的家庭之一。鄧父務農養活7個兒子,鄧母先天性近視眼嚴重,只能做做家務,由於祖輩「成分」不好,鄧家直到1984年才登記上了戶口,兄弟幾人因為沒戶口常常要四處轉學。

  「這棟老房子是我們七兄弟當時放學後揀磚頭建的,總共花了2000多塊錢」,鄧家老二鄧和平說。

  據鄧和平回憶,六弟鄧海平當時學習成績十分優異,但每天早晚照樣要下地干農活,「海平是1975年出生,9歲讀小學,19歲高考,考了597分全縣第二名,被北京大學錄取,讀法律專業。」

  勤工儉學供自己修完碩士學業

  鄧海平考上大學後,一家人為了他的3500元學費十分犯愁。幾兄弟四處借錢為鄧海平籌到了4000元錢,交給鄧海平後,他便再沒有問家裡要過一分錢。

  「他後來勤工儉學為自己賺取學費,他的記性很強,英語十分好,上大學時老師特批他可以不用上課,他一有時間就到涉外賓館門口當翻譯,也做家教,又拿獎學金、助學金,4年大學讀完不僅沒用家裡的什麼錢,還寄過1000元錢給家裡」,鄧和平告訴記者:「後來,六弟又考取了北大法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每個月可以拿到250元補貼,他翻譯過書,出版賺取稿費,1999年,他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打工,收入2000元左右。2002年,他被送到美國亞特蘭大大學攻讀法律碩士,並獲得學位。」

  七弟鄧友平受到鄧海平影響,讀書十分刻苦,1997年考大學時由於用功過度、營養跟不上,鄧友平一天上課時感覺天旋地轉,病倒在課堂上。學校給鄧友平放假一個月,讓他在家恢復身體和自習,一個月後,鄧友平參加高考考出了573分好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修圖書館學專業。大學畢業後,鄧友平報考了哥哥當年攻讀的北京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第一年差5分沒考上,到北京他六哥那裡自習了一年,第二年考了300多分,法律專業第一名,被錄取了。」

  跟隨哥哥的腳步,鄧友平不僅獲得了北京大學碩士學位,還被錄取到加拿大溫哥華大學攻讀法律,也拿到了「洋學位」。

  留美回國後照樣下地插秧干農活

  鄧和平回憶說,六弟在美國讀書是2002年至2004年,2003年回來了一次。「到家後,海平照樣下地插秧,每天幫助家裡干農活」,由於鄧家在鄉里十分低調,兩個兒子在北大讀書也沒有辦酒席,鄉里人對於鄧家的留洋碩士回國的事情知道的並不多。

  一些鄉親見鄧海平回家插秧,也會問長問短,鄧海平並不張揚,寒暄兩句便照樣干自己的農活。但鄧家出了個「留洋」碩士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一些鄉親也會專程趕來看看、拉拉家常,鄧海平一時在小縣城成為名人。

  窮酸打扮探親被保安誤為「打工仔」

  七弟鄧友平在學業上並不輸給哥哥,同樣保持著淳樸本質的鄧友平「留洋」回國。一次,在探望姑姑過程中,鄧友平用蛇皮袋背著一袋東西看望住在縣城一小區裡的姑姑,被看門的保安攔住,保安對鄧友平四下打量後,通知其姑姑前來認人。

  保安在電話中告訴鄧友平姑姑:「你家來了個打工的親戚,你下來認認。」鄧友平姑姑到小區門口一看,竟然是自己「留洋」回國的侄子鄧友平。保安得知一身質樸打扮的鄧友平竟然是「海歸派」碩士,也十分吃驚。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