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清朝的另一支正規軍
綠營是清朝的正規軍,由漢人編成,主要負責彌補八旗的不足和守衛國土。這些漢人的軍隊因使用綠色軍旗,故稱為綠營。在清朝大部分的時間裏它都是清軍的主力。滿清的興起是倚靠它強大的八旗軍力。隨著領土的擴大,滿清吸收了部分蒙古人與漢人的勢力,對此皇太極另外設立了蒙軍八旗與漢軍八旗,用以壯大軍力並加強管理蒙漢臣民。
到了滿清入關後,雖然八旗軍人數達二十萬,但兵力仍遠遠不足。為了加強對領土的有效統治,清政府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所以稱為「綠營兵」,獨立於八旗軍。
綠營完全由漢人組成,編為「鎮」、「協」、「營」、「汛」。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主要為步兵,亦有馬兵與水兵,由漢人統帥。綠營的官階大致上依照明朝的制度,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
提督全名為「提督總兵官」,統領一省綠營,受總督、巡撫所節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萬餘到六七萬不等;提督之下為總兵,主管一鎮的綠營,兵力由兩三千到上萬不等;再下面的為副將,管理一協的兵力,約數千人左右;副將以下就是參將、游擊、都司、守備,所統轄的稱為營,兵員數量各有不同;在最下面的為千總與把總,負責統領一汛,也就是一個駐地,士兵由十數名到上百名都有,後來更設有「外委千總」與「外委把總」,設在他們之下。
另外從總督到總兵都有自己直屬的綠營兵,稱作「標」,如「總標」、「撫標」、「提標」、「鎮標」等,大小和協相同。
綠營發展到康熙年間已成為一個嚴密的制度,將兵由兵部直接統轄,將領無法直接統兵,兵卒平時分派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臨時分發給將領,令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有效地防止軍人擁兵自重。
在清朝初年,綠營的職責尚只是鎮守疆土,但隨著八旗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強。在三藩之亂中,清軍就是以綠營為骨幹,先後派遣了四十餘萬綠營兵作戰。在往後的大小戰爭中,綠營也是清軍的主要構成部分。但隨著太平日久,綠營內部也開始出現鬆弛腐化的現象。到了兩次鴉片戰爭和鎮壓太平天國之時,綠營已經喪失了作戰能力,上陣一觸即潰,也是這些戰事失利的主因之一。自此清庭逐漸依賴如湘軍和淮軍等鄉勇,綠營的重要性也逐漸減弱。百日維新時清政府新編全西式訓練的新軍,更裁減綠營,自此綠營便等同名存實亡。
- 關鍵字搜索:
-
綠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