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民間博物館挑戰禁忌 迂迴低調

文革進行反思,文革博物館是一個突破點。在巴金苦苦呼籲多年之後,中共官方迄無回應,只有一家民間博物館悄悄地在廣東汕頭成立,但實際走訪發現,館內收藏的文革第一手資料甚少,政治挂帥,禁忌至今未變,反思文革仍舊步履艱難。

這座由民間集資興建、以反思文革為主題的塔園位於汕頭澄海郊區塔山的銅鑼峰上,擁有十多處紀念文革的景點,而峰頂上矗立著一座仿北京天壇造型的圓形建築,正是耗時八年多才於二○○五年一月落成啟用的大陸首座文革博物館。

一樓展覽廳約百坪的空間規畫成兩區,外區與內圈圓形牆壁全貼滿一幅幅黑色石版電腦影雕的文革照片與文字,牆壁下方則設置展覽櫃,展示文革相關書籍與當年的物品,展廳正中央規畫成視聽導覽室,但因遊客不多,管理員改放粵語流行老歌自娛。

文革館規模不大,也反映出紀念文革的艱難。二○○三年,汕頭市長調回廣州,行前贈送一本香港出版的《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文化大革命博物館》圖文集給景區內「史鑒山屋」收藏,也開啟文革館構想。景區創建者、曾任汕頭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的彭啟安讀後茅塞頓開:若能用建築物形式將該書內容放大、複製,一個完整的「文革博物館」就能誕生了!

兩年後,由六百二十三塊黑色石板上刻印當年情景的一千一百張照片與資料重現在展覽廳,仿照書中章節區分為十二個館、一面牆一個館。內容有遭紅衛兵圍攻批判的劉少奇,戴著高帽被批鬥的人、揮動拳頭激憤的群眾等,甚至還有當年大武鬥時「肋骨九處骨折、因頭部重傷引起腦出血死亡」的死亡證明書,十分寫實逼真。

曾經歷文革者、發生文革之地,興建文革館的靈感竟是一本香港著作,對上網即可搜尋到數萬條文革資料的海外讀者來說,似乎十分諷刺,但文革在大陸現仍是禁忌,不僅官方資料難以取得,就連民間文革研究者也不願其收藏的資料曝光,怕遭來官方查察。

官方不願勇敢面對文革歷史,讓館內收藏品受到嚴重限制。展覽的文革書籍多屬官方出版品,第一手資料更是付之闕如,至於紅衛兵的紅袖章、徽章、紀念郵票等物品,其實在許多二手店都可買到,盡顯文革的「大陸冷、海外熱」現象。

彭啟安指出,自己就是文革受害者、槍斃名單列名第二,且澄海在文革武鬥期間屬重災區,單是死難人數即達四百多人、傷殘四千五百人,有必要讓後世瞭解這段歷史,現還留有一座當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廿一人合葬墳墓。

碑文亦是一例。從文革館下方的「思安塔」遠眺整個景區,右邊的「明鏡臺」、「碑廊銘史」等景點石碑刻記內容均為公開反思文革災難的中共老一輩高層,或著名民間人士的講話、文章與詩詞,目的無非是避免政治爭議。

此外,由於官方僅對文革發動者「定調」,彭啟安在處理當年慘遭群眾鬥爭的遇害者時,也十分低調。當年受害者的碑文記載罹難原因也以:「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七日遇難」結尾,因為真實死因是被鐵棍打死活埋致死。

作為一座「具高度政治象徵意義」的民間文革博物館,彭啟安慶幸地認為,至少目前政府對這座文革館仍是支持的。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