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代"獨生媽媽"生活實錄:初為人母碰難題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從1978年開始實行,至今已累計出生了9000萬獨生子女。而今,第一代獨生子女陸續進入婚育高峰,由此催生出一個新名詞——「獨生媽媽」。《新民晚報》記者走近這些昔日的「小公主」,發現她們遇到了不少育兒難題。「書本媽媽」
小英是1980年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職業是教師,去年剛生了個活潑可愛的兒子。她要強,決定自己帶孩子。儘管雙方父母都會過來幫她,但通常是她主導育兒,說了算。
身為教師的她從懷孕起就讀了大量育兒書籍,因此對養育孩子自信滿滿。對上一輩老人「老土」的養育方法,她輕描淡寫地說:「寶寶每天都要游泳,這對心肺有好處,你們知道嗎?」「寶寶每天要補充魚肝油、鈣粉,你們知道嗎?」她的理論常常嗆得老人無話可說。
但是,現在她突然沒轍了——寶寶已便秘6天。小英百思不得其解:「書上不是說,給寶寶餵母乳,就沒有必要再給他餵水啊!多餵水會稀釋寶寶的血液啊!吃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便秘啊!」婆婆和母親勸她,給寶寶餵點水試試,但她始終不接受她們的建議。
最後她只得抱著寶寶去看兒科醫生。醫生聽說她在兩頓餵奶之間從不給寶寶餵水,十分詫異。在醫生的建議下,小英開始給寶寶餵適量的水。結果寶寶的便秘問題解決了。
「上網媽媽」
最近,阿瓊在網上讀德國教育專家編寫的《遊戲中的科學》和《2-3歲幼兒繪畫》。談起育兒,她說自己不經常買書,但會利用網際網路搜索一切需要的育兒經驗,除去照顧孩子的時間,常常泡在網路育兒論壇裡,和年輕媽媽交流育兒心得。
她用專家的口吻說:「孩子出生後前3個月是視覺敏感期,2到3歲則是開發右腦、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段,所以,打算從現在開始教孩子學畫畫。」
和很多新生兒一樣,她的兒子剛出生時得了黃疸,來到這個世界的頭兩天就要和媽媽分開。這讓阿瓊十分痛心。更讓她鬱悶的是,到了出院時間,醫院還要求她的寶寶繼續留院觀察,並且警告說「否則會影響智力」。阿瓊對此不以為然:「網上說了,新生兒黃疸分很多種,我認為我兒子只是母乳性黃疸,應該不用再住院。」她千方百計找到了兒童醫院的幾位專家,請他們來作判斷。結果,專家的意見和阿瓊的想法一樣:「孩子是母乳性黃疸,可以出院回家!」
阿瓊還經常上網買奶粉、嬰兒用品,認為這樣省時又方便。可她的母親有一次私下裡對她說:「網上的奶粉會不會有假的啊!」她聽了有些生氣,但還是耐心地向母親解釋網上購物的安全和方便。
普遍擁有較高學歷的「獨生父母」們藉助網路的力量,拓寬了育兒知識的來源。因此,有些育兒專家稱,新媒體、專業書籍、長輩傳授經驗,成為當代育兒「三大法寶」,是「獨生父母」們獲得育兒知識的主要渠道。
「夫妻分工」常惹來麻煩
調查發現,已婚育的獨生子女,大都對「子女——父母」這一角色轉換缺乏心理準備,表現在生活中便是——自己還沒照顧好,又要照顧孩子。有的「獨生媽媽」怕身材曲線不再,不願哺乳;有的「獨生爸爸」會在嬰兒室抽煙、打手機;有時孩子大哭,小夫妻束手無策,凌晨2時往父母家打電話詢問「對策」……
【專家解讀:「獨生父母」育兒理智,養兒有欠缺】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範麗珠博士表示,越來越多的獨生女當媽媽,表明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開始面對傳承後代、繁衍生息的社會責任。但是對於養育孩子的問題,她們和上一代人處於養育文化的斷裂期間。她們一般都具備了較好的經濟條件,也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會受到西方養育文化的影響,和上一代父母的育兒觀念發生衝突可以理解。
範麗珠指出,「獨生媽媽」一般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投資,但照顧孩子無疑是她們的弱項。也就是說,在「育」的方面,「獨生媽媽」很理智,但在「養」的方面則有欠缺。因此,她建議上一代人尊重「獨生媽媽」的養育方式,同時將自己的養育經驗告知她們。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曾做過《「獨生父母現象」及其對未來中國社會的影響》的調查。調查顯示,對於家裡的第二代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願意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細心養育。同時,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獨生父母」們更懂得理性育兒,從而使科學育兒不再是空話。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