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一些苗族老鄉像吉普賽人一樣有流浪的傳統。」在三棵樹鎮的一間餐廳裡,苗族服飾文化經營的從業者井緒瑋細說了丐鄉的起源。「比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臺江縣革一鄉就有這個習慣,一到農閑的時候,就出去流浪討飯,農忙的時候再回來。」
「歷史上的凱裡,一直是朝庭的充軍之所,被視為蠻夷之地,政府對此地的投入十分有限,本地人民只能自力更生。遇到天災人禍,就只能外逃他鄉,乞討為生。另外當地也的確有些人好吃懶做,夢想不勞而獲,乞討就成為他們實現脫貧致富的捷徑,因而導致了乞討人員增多。」
不過井緒瑋也認為,如果說討飯當初只是單純的生存目的,「發展到現在,就是以經濟為目的了」。而且這些出去的乞丐也多集中在凱裡的某些地區。無論是賓館的服務員、飯館老闆,還是出租車司機都這樣告訴記者,「主要是三棵樹鎮的板溪片區和凱裳鄉那邊。」
「每年都是成群接隊地往外面跑,我記憶最深刻是一群群的小孩子,在寒暑假扒火車。去貴陽、重慶、南方沿海城市裡都有。」凱裡火車站一位司務員這樣說。「一到季節,堵都堵不住地往外面跑──大部分都是小孩,從3歲到14歲之間。」
井緒瑋告訴記者,在沿海城市他經常見到打著凱裡招牌的乞丐。「有一次我從廣州回來,在臥鋪車廂裡就有一群13歲左右的凱裡小孩,穿著波鞋、還叼著煙。」而在外國遊客多的旅遊景點,乞討者的藝術也與時俱進,「孩子甚至用英文寫乞討書,寫他的苦難,闡述他乞討的原因,中英文對照。」
「丐鄉」的稱謂是凱裡永遠的痛!誰來為凱裡的名聲「買單」?在凱裡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官方網站黔東南信息港上,類似的評論和爭論一直在延續。在這些爭論當中,表示憤慨的佔到半數以上。然而,對於凱裡盛產乞丐,很多網友並沒有太多的異議。
「凱裡是不是『丐鄉』並不重要,凱裡農村有不少人出去乞討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年來,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豪華了。對城市居民來說,這是一件值得舉雙手歡迎的事情,可是咱們也得憑良心想想,那些農民兄弟是否也有這些享受權呢?」──某位網民如是說。
「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貴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