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藏學研究管窺
背景--哈佛藏學是美國藏學的縮影2001年2月和2002年1月,筆者應邀兩度赴哈佛大學出席藏學研討會,通過和與會美國藏學家的接觸、交流和對美國藏學研究機構的考察,增加了對長期關注的美國藏學研究的感性認識,對美國藏學重鎮哈佛大學的藏學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現將其訴諸筆端,以饗同好。管中窺豹,由此可見美國藏學研究現狀之一斑。
國外藏學發源於歐洲,美國藏學與歐洲藏學一脈相承。國外藏學從19世紀30年代產生至今,在20世紀初、1960年代初和1980年代以來,相繼出現過三次高潮。20世紀至今,美國藏學研究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以前),美國藏學研究萌芽;第二階段(1950-70年代),美國藏學研究走向成熟;第三階段(1978年以來),美國藏學研究興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79年中美建交,進入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美藏學界的學術交流日益頻繁,美國學者可以自由進入西藏進行實地考察,這為美國學者認識和研究西藏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1989年以後,東歐發生巨變,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世界逐漸形成一超獨強的格局。"六.四風波"後,中美關係惡化,美國不僅從經濟上制裁中國,而且在政治上利用 "人權"、"民主"等手段壓制中國,併圖謀將西藏作為肢解中國的突破口,於是,西藏又從"冷戰的孤兒"變成了"後冷戰的寵兒"。這樣的國際形勢,對美國學者研究和認識西藏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總之,經過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近100年對西藏的接觸、瞭解、認識和研究,美國學者對西藏的認識基本定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和鮮明特色的"西藏觀",美國藏學已脫離歐洲藏學的巢臼,自成一體。
歷史--哈佛藏學是美國藏學的先驅
哈佛藏學是美國藏學的縮影。哈佛大學是以人文科學研究著稱於世,其藏學研究的歷史源於梵文和印度研究。1872年,哈佛首次開設梵文課,拉丁語法學家詹姆斯.格林勞夫梵文和比較語言學列為拉丁語選修課程。查爾斯.蘭曼於1880年在哈佛首次執掌印度-伊朗語言系,並於1888年出版了《梵文讀本》,至今仍是標準的教科書。1891年,《哈佛東方學叢書》編纂出版。1902年,印度-伊朗語言系更名為印度語言學系,1951年該系再更名為"梵文和印度學系 "。該系現在開設梵文、巴利文、藏文和佛教混合梵語、烏爾都-印地語、泰文、孟加拉文、尼泊爾文、信德語以及印度次大陸的其他地區語言課程。1995年,隨著一個西藏和喜馬拉雅山研究講席的設立,現在開設西藏和喜馬拉雅研究課程。
20世紀以來,許多國際知名的漢學家和藏學家都曾在哈佛大學學習或任教和研究。著名漢學家和中國邊疆研究專家拉鐵摩爾1930-1931年曾任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華裔語言學大師趙元任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1-1924年、1941-1946年任哈佛大學哲學和中文講師。華裔美國語言學家李方桂,1928年曾在哈佛大學學習梵文和藏文,1946-1948年曾任哈佛-燕京學社的客座教授。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1919-1922年曾在哈佛大學學習梵文和藏文3年。他們後來都曾"客串"藏學,並寫下了名篇佳作。著有《明代中國與吐蕃》(1972年)的歷史學家羅塞比1965年曾在哈佛大學作研究生。傑夫瑞.霍普金斯和羅伯特.瑟曼1960年代都曾在哈佛大學學習,瑟曼深受哈佛大學的熏陶,他於1962年獲得英語學士學位,1969年獲得東亞研究碩士學位,1972年獲得梵文和印度學博士學位,後又返哈佛大學任宗教學訪問教授。1963年,霍普金斯和瑟曼於哈佛畢業後前往新澤西州,拜由西藏赴美的卡爾梅克蒙古高僧格西旺傑為師,入美國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美國喇嘛教佛教寺學習藏傳佛教,瑟曼還陪同格西旺傑到印度朝聖和學經。後來,霍普金斯和瑟曼都成為國際知名的藏傳佛學大師,這兩位藏學耆宿至今仍活躍於美國藏學大舞臺。上述學者的學術活動奠定了哈佛藏學的基礎。
現狀--哈佛藏學是美國藏學的勁旅
哈佛大學是國際知名學府,是舉世聞名的漢學和中國學研究的中心。近年來,由於藏學成為國際"顯學"和西藏問題國際化趨勢的加劇,哈佛部分學者和機構自然地將注意力和興趣轉向了藏學。哈佛-燕京學社、神學院、亞洲中心、俄羅斯中心、法學院、社會學系、政治學系等,都不同程度地涉足了西藏研究領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哈佛大學已成為美國藏學重鎮。
梵文和印度學系的西藏研究──以範德康為例。梵文和印度學系與西藏研究的關係最為密切。該系系主任範德康(Leonard W.J.van der Kuijp)是國際知名的藏學家。範德康,1952年9月生於荷蘭,1975年獲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學士學位,所學專業為藏學、漢學、蒙古學和哲學, 1976年獲薩斯喀徹溫大學碩士學位,專業為藏學、蒙古學和滿學,1977-1979年獲德國漢堡大學博士學位,專業為藏學、漢學、印度學和哲學, 1980-1983年,在加德滿都尼泊爾研究中心擔任尼泊爾-德國手抄本書稿保存項目負責人,1984年,在尼泊爾和印度開展研究項目,1985- 1987年,在德國柏林大學擔任助教,講授藏族語言文學和佛學,1992-1993年,任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後任該校亞洲語言文學系助教授,講授藏族語言文學和佛學。範德康自1995年起任哈佛大學"西藏和喜馬拉雅研究教授",後任哈佛大學梵文和印度學系主任,其研究領域為印-藏佛教、西藏文化和政治史、藏蒙和藏漢關係史。作為博士生導師,他已帶出了10多名藏學和印度學博士。2001年2月和2002年1月,他與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一道籌劃並舉辦了哈佛藏學研討會。其主要作品有:《15世紀西藏的印度和錫蘭遊客》和《11-13世紀藏傳佛教認識論的發展》等。梵文和印度學系的博士研究生如李若虹(《多仁家族研究》)、滕華瑞(Gray Tuttle,《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研究》)、金紅梅(《清代康區研究》)以及黃柏祺、劉國威、阿布杜爾.哈米德(Sardar-Afkhami, Abdol-Hamid)、科迪斯.萊斯(Schaeffer, Kurtis Rice)等,都以西藏為研究方向。範德康不僅潛心學術研究,還稱得上是一位藏學活動家,他和本係其他學者及博士研究生一道,通過西藏研究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活動,推動了哈佛大學的藏學研究。
哈佛大學神學院的西藏研究──以傑妮特.嘉措為例。長期以來哈佛神學院幾乎與西藏研究絕緣。2001年下半年美國藏學女傑傑妮特.嘉措(Janet Gyatso)的加盟,改變了這種局面,並以其深厚的藏傳佛教研究功底加強了哈佛的藏學研究實力。傑妮特.嘉措深受藏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其前夫為西藏貴族後裔魯康.洛桑嘉措。曾依止藏族高僧達孜夏珠活佛、德雄活佛、噶魯活佛、丁戈欽則活佛、珠多活佛、堪布喜饒班丹、頓珠活佛和南喀諾布活佛等學習和研究藏傳佛教,先後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士、碩士和博士(1981年)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目為:《唐東傑波的文學傳統──西藏幻想的佛教研究》。她曾在阿默斯特學院任教14年(1987-2001年),還曾擔任紐約州立大學、衛斯理大學、密西根大學的訪問學者,並任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的納瑪達教授。現任哈佛大學神學院"赫爾希佛學教授"(Hershey Professor of Buddhist Studies)。主要研究領域為:性和性別的概念、西藏醫學傳統、佛教寺院實踐和坦特羅(密宗)中婦女的地位,是國際知名的藏傳佛教寧瑪派研究專家。《自我的幻像:一位西藏的幻想家的神秘自傳──晉美林巴的水中月舞和達基的偉大的神秘談話的翻譯和研究》(1998年)是其藏學代表作。她與漢娜.哈勒維克合作編輯了《西藏婦女》文集(2002年),還編著了《記憶明鏡──印度和西藏佛教中的思維和記憶反思》。近期在哈佛大學所授課程有:西藏宗教,佛教哲學問題,女性與佛教的關係,佛教在亞洲和美洲的理論與實踐。傑妮特.嘉措目前擔任的學術職務有:國際藏學研究會(IATS)主席,國際佛學協會美國分會的秘書長,美國宗教科學院西藏和喜馬拉雅宗教組的主席,她擔任《宗教百科全書》和《美國宗教科學院雜誌》的編委,魯賓藝術博物館顧問,智慧出版社印度和西藏佛教研究專著叢書編委,達蘭薩拉"阿尼瑪卿研究所"婦女研究項目顧問。傑妮特.嘉措進入哈佛,不僅填補了神學院的藏傳佛教研究空白,而且壯大了哈佛大學的西藏研究聲勢。
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與西藏研究──以2002年1月藏學研討會為例,2001年籌備會。費正清中心以研究現實中國著稱,其"經世致用"、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學術特色十分鮮明,從前幾乎不涉足藏學領域。近年來,該中心增強了對藏學和西藏問題的興趣──克勞斯(John Kenneth Knaus)出版了《冷戰的孤兒──美國和西藏為爭取生存的抗爭》;邀請藏學家作訪問學者(如中國藏族學者降邊嘉措);並通過舉辦藏學研討會來推動該中心的藏學研究。
2002年1月11-13日召開,由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辦,梵文和印度學系、法學院協辦,會議組織者是林思安、胡曉江和洛桑桑傑。主題為《當代西藏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變遷》。與會代表,中方:朱曉明,《西部大開發中的西藏現代化發展──以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政策支持為視角》;杜永彬,《藏傳佛教的世俗化及其前途》;張明《西藏自治區的人口、資源、勞動力供給與人口生育政策》,收到邀請書的車明懷和張曉明兩人因故缺席,車明懷提交的書面論文是《西藏的社會變革與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踐》;流亡藏人學者:尼赫魯大學教授達瓦諾布,《當代西藏的經濟政策與實踐》;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學院教授次仁夏嘉,《(中國)共產黨與西藏的宗教問題》;達蘭薩拉學者貢卻尊追,《變化中的西藏經濟──西藏可持續發展中農業的作用》;加州州立大學博士阿旺平措,《西藏兒童的教育── 在"世界屋脊"上修建沙堡》。列席代表有:紐約"西藏基金會"理事長仁欽達諾,華盛頓"國際聲援西藏運動"中國分析員仁欽扎西;美國學者擔任評論員:著名藏學家、梵文和印度學系主任範德康,印第安那大學教授、國際藏學會理事史柏林,女藏學家、第9屆國際藏學會主席傑妮特.嘉措,原倫敦"西藏信息網"負責人、現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羅伯特.巴勒特,費正清中心主任佩瑞,費正清中心前主任傅高義,著名藏學家、"藏傳佛教文獻中心"執行主任金.史密斯,原中央情報局官員、《冷戰的孤兒》一書的作者克勞斯,法學院院長、主任安守廉,波士頓大學歷史系教授、費正清中心客座教授戈德曼。本次會議的特點是規模小,緊扣主題,是政治性的學術會議。費正清中心召開這次會議至少有兩個意圖:一是學術上加強和擴大哈佛大學的藏學研究;二是政治上試圖以學者和學術為媒介,推進中國中央政府與達賴集團的對話和西藏問題的解決。因此,這次藏學研討會不但擴大了費正清中心在國際藏學界的影響,而且體現了其學術研究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學術風格。
哈佛-燕京學社與藏學--以訪問學者為例。哈佛-燕京學社以研究歷史中國著稱,在杜維明教授以前的歷任社長几乎都沒有涉足藏學。國際知名的漢學家杜維明接管該學社以來,認識到漢學與藏學的密切聯繫,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和哲學,不能不研究中國西藏的歷史、文化和哲學,逐漸對藏學和西藏問題產生了興趣,先後邀請了幾位中國藏學專家如陳慶英、謝繼勝和徐君等到學社作訪問學者,開展元代西藏、西藏藝術史和清代康區等領域的研究,並將範德康的高足李若虹博士招到自己的麾下,作研究助理,試圖填補哈佛-燕京學社的藏學研究空白。
俄羅斯研究中心與西藏研究--以2002年4月藏學研討會為例。哈佛的俄羅斯研究中心與西藏研究結緣並不是偶然的:從19世紀起,俄羅斯在與英國爭奪中亞的"大遊戲"(Great Game)中就與西藏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俄羅斯研究中心以研究冷戰時代為重心,而從冷戰的"親兒"(1950年代)成為冷戰的"孤兒"(1970年代)再成為後冷戰的"寵兒"(1990年代以來)的西藏自然成為其不能忽視的研究對象。2002年4月20-21日召開,由戴維斯俄羅斯研究中心主辦,具體主辦者是:哈佛冷戰研究計畫,哈佛亞洲中心,美國和平學院,會議組織者是克拉默、哈塞恩和洛桑桑傑。主題為《冷戰及其在西藏的遺產──大國政治與地區安全》。與會代表,藏族學者:達瓦諾布,尼赫魯大學;降央諾布,阿尼瑪卿研究所;次仁夏嘉,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洛桑桑傑,哈佛大學;阿旺饒傑,紐約"西藏辦事處"(主任);洛桑年達,"人權與民主中心";白瑪旺傑,獨立學者,加州伯克利。美國學者(提交論文者):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的戈爾斯坦,印第安那大學的史柏林,哈佛大學的克勞斯,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巴勒特,佛羅里達大學的麥克馬洪,西南密蘇里州立大學的米歇爾.瀋,斯克莫爾學院的史蒂芬. 霍夫曼,科羅拉多大學的麥克格拉納罕。中國學者:張曙光,翟強,陳建,鄭西鵬,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張植榮,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的張力。評論員:波士頓學院的羅伯特.羅斯,哈佛大學的入江昭,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赫西伯格,哈佛大學的波斯,普林斯頓大學的弗瑞德伯格,哈佛大學的馬克.克拉梅,波士頓大學的戈德曼和約瑟夫.費史密斯。費正清中心前主任、美國的"中國通"傅高義和美國副國務卿、美國國務院"西藏問題特別協調員"杜布裡安斯基應邀出席會議,杜布裡安斯基作為貴賓發言人,將於4月21日在會上發言,題為《西藏與當前的美國政府(總統及其內閣)》。
會議分為六個論壇(小組)。第一論壇: 美國在南亞和西藏的政策──冷戰年代。論文為:1、《西藏與1950年代初的中-英-美關係》;2、《官方政策與皈依計畫──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與西藏的抵抗》;3、《1950-60年代美國對南亞和西藏的政策》。第二論壇: 共產黨集團與西藏。論文為:4、《西藏問題與中蘇聯盟的興衰》;5、《1950年代的西藏、中國與蘇聯》;6、《赫魯曉夫、毛澤東與中蘇分裂──西藏的角色》;7、《西藏與中蘇關係》。第三論壇: 地區政治與西藏──冷戰年代。論文為:8、《毛澤東、西藏與朝鮮戰爭》;9、《西藏與中印邊界爭端的起源》;10、《西藏的抵抗與中印邊界衝突,1959 -1962年》。第四論壇: 現狀──對於西方的牽連和影響。論文為:11、《正在進行的對於西藏的宣傳戰》;12、《中國與西藏的人權狀況》;13、《西藏與今日美中關係》。第五論壇: 現狀──對於東亞和南亞的牽連和影響。論文為:14、《"後冷戰時代"印度的西藏政策──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中的基礎》;15、《西藏流亡政府的民主化 ──全球與地區因素》;16、《木斯塘之後──對西藏抵抗的當代觀察》。第六論壇:關門討論──中國與達賴喇嘛及其流亡政府之間的對話的展望。參加者包括: 傅高義,哈佛大學;張植榮,北京大學;洛桑年達,"人權和民主中心";白瑪旺傑,獨立學者;洛桑桑傑,哈佛大學法學院;松迪,尼赫魯大學;張力,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本次會議有以下特點:第一、政治色彩鮮明,直奔西方所關注的"西藏問題"這一政治主題;第二、利用新解密的中央情報局等機構的檔案,將西藏問題置於中美、中蘇、中印關係及國際局勢中加以考察,總結西方國家在西藏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為相關國家獻計獻策,專門研究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的西藏政策及其在西藏問題上的舉措;第三、研究前蘇聯和印度對西藏問題的態度及其西藏政策;第四、關注中國西藏的現狀和中央政府的西藏政策;第五、研究"流亡政府"的發展和演變;第六、企圖以學術促成中央政府同達賴喇嘛對話,以學術研究推動西藏問題的解決。
此外,哈佛大學的亞洲中心、法學院、社會學系和政治學系等,也開設關注西藏研究。2002年,亞洲中心邀請流亡藏人著名學者達瓦諾布作訪問學者,研究《中國的西藏政策》;法學院院長安守廉是與費正清中心主辦的藏學研討會的贊助人,他的博士生洛桑桑傑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流亡政府"研究》,並且是哈佛藏學研討會的組織者之一;社會學系的博士生胡曉江,導師是美國的"中國通"傅高義,她的博士論文題目是《西藏非公有制經濟研究》;政治學系的博士生瑞傑明,導師是費正清中心主任伊麗莎白.佩瑞,他對西藏問題也很感興趣;哈佛大學宗教學委員會的博士生阿瑞(Elijah Ary)是一名洋活佛,他曾在印度的哲蚌寺學經6年,目前從事藏傳佛教研究。住在波士頓的國際知名藏學家、"藏傳佛教文獻中心"執行主任金.史密斯教授、頓珠活佛以及波士頓大學歷史系女教授戈德曼等,都是哈佛大學藏學學術活動的常客,他們對哈佛的藏學研究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特點--哈佛藏學在美國藏學界獨樹一幟
進入21世紀,受國際藏學發展趨勢和西藏問題國際化形勢的影響,美國藏學研究出現了新的動向,與美國其他藏學研究機構相比,哈佛大學藏學研究的特點──雙重性(學術性和政治性)十分鮮明。
第一、作為學術的藏學--加強和充實哈佛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哈佛藏學研究的歷史較長,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歐洲藏學相比,其學術實力還較薄弱。歐洲藏學的特點是厚古薄今,重歷史和傳統,輕現實和現代;重學術,輕政治。與歐洲藏學一脈相承的哈佛大學,其藏學研究自然會受到歐洲藏學的影響。近年來,哈佛有識之士注重學術導向,力圖從研究方向、人才培養和聘請學者等方面提升西藏研究的學術水平。梵文和印度學系、哈佛-燕京學社和神學院,都以學術研究為宗旨。範德康和傑妮特.嘉措都是1950年代出生的,可以說是美國藏學研究隊伍中的"少壯派"。範德康以元代西藏、藏傳佛教和藏漢關係史為研究方向;傑妮特.嘉措重點研究藏傳佛教寧瑪派;訪問學者側重研究西藏宗教、歷史、語言和文化藝術。只有加強學術研究(基礎研究),才能在國際藏學界立足,這是中外藏學家的共識。顯然,只有使哈佛藏學達到國際一流的水準,才能與哈佛大學 的學術聲望相符。
第二、作為政治的藏學--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西方的人類學和社會學強調"參與研究",這包括經濟參與--推動當地發展,政治參與──為有關當局出謀劃策。學術研究服務於國家利益,這是美國學術區別於歐洲學術的一個鮮明的特色。這在美國藏學研究領域也有充分的體現。近年來,由於美國國務院《年度國別人權報告》和《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中國西藏部分的發表以及"西藏信息網"美國分部的活動,促進了美國藏學與"西藏問題"的聯繫,使美國藏學的政治色彩更加濃厚,"經世致用"、"參與研究"、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成為一些美國藏學家研究西藏的宗旨。哈佛大學的藏學研究為國家利益服務的色彩十分鮮明。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亞洲中心、俄羅斯中心以及法學院、社會學系和政治學系等,經世致用,寓學術研究於現實政治之中,積極為解決"西藏問題"出謀劃策。在確定研究方向、組織學術活動、聘請教授、招收博士研究生和邀請訪問學者等方面,都以藏學研究為解決西藏問題或為美國的西藏政策提供決策參考為導向。克勞斯研究美國的西藏政策,積極為美國處理西藏問題出謀劃策。藏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其博士論文題目有不少是研究當代西藏的。當然,哈佛藏學界和中國學界也認識到,應用和對策研究必須以基礎研究為依托,因而"學術的藏學"和"政治的藏學"只是相對意義上的一種劃分。
總之,近年來,由於哈佛學者對西藏研究的重視,藏學同仁潛心於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通過舉辦藏學研討會和開展活躍的藏學國際學術交流,極大地推動了哈佛大學的藏學研究,作為美國藏學先驅的哈佛藏學,不僅成為美國藏學的一支勁旅,而且以其鮮明的學術風格在美國藏學界獨樹一幟。
(來源:中國藏學網)
- 關鍵字搜索:
-
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