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3人礦難,媒體報導扑天蓋地

中國一樣,美國也有礦難。


1月2日早上6點40分,位於美國西弗吉尼亞查爾斯頓城西北150公里的塞格煤礦(Sago Mine)發生爆炸,13名礦工被困在井下,生死不明。


美國媒體如何報導礦難,美國各級官員怎樣面對礦難,美國的社會組織在礦難發生後都作些什麼,對這些信息的瞭解也許可以給中國的媒體、官員和社會支持組織一些啟示。


沒有任何一級政府會阻礙媒體對礦難的報導


塞格礦難發生後最早趕到現場的是當地一家名叫《山地人》的報紙(The Inter-Mountain)的兩位記者。他們拍攝的照片很快通過電視和網際網路傳遍美國各個角落。到當晚,幾乎所有的報紙和電視臺都報導了這次事故,並刊出記者拍攝的照片或錄像。


幾乎所有紙質媒體和網路媒體都把這次礦難的報導放在頭版


1月3日早上一起床,打開電視,看到的是全國廣播公司(NBC)的早間新聞中播放的是主持人在採訪一位被困礦工的夫人和女兒。


翻閱剛剛送來的報紙,《紐約時報》刊登大幅通欄彩色照片,照片下的說明為:「礦工生死為卜,他們的親朋好友昨日低頭祈禱。由於煤氣不散,搶救工作拖延了11格小時。」《時報》記者從礦難現場附近的小城托爾曼斯維爾(Tallmansville)發稿,題目是《西佛吉尼亞一煤礦發生爆炸,13人被困礦下》;我們當地的報紙《亞特蘭大憲政報》在頭版右上角的照片是一位僥倖逃出的礦工,一臉污垢,萬分驚恐。照片下的文章用的是《華盛頓郵報》的稿件,題目為《搶險隊在打洞營救被困礦工》。


在上班的路上,打開收音機,聽到是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對礦難的詳細報導,其中包括在現場的記者發回的消息,對西佛吉尼亞一位國會眾議員的採訪和與一位美國勞工部前負責礦工安全和健康的高級官員的對話。


到辦公室後上網,筆者又查看了《今日美國報》(USA Today)、《華盛頓郵報》、微軟全國廣播公司電視臺(MSNBC)、《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和《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的網站,西佛吉尼亞礦難的消息均在首頁,都配有圖片、幻燈及視頻剪輯。除了報刊、電臺和電視臺,路透社和美聯社的記者也從現場發布了消息,並被沒有記者在現場的媒體廣泛採用。


礦主每兩小時對在礦外焦心等待的被困礦工的親朋好友介紹一次情況


塞格煤礦是去年三月被國際煤礦公司收購(International Coal Group),年產量為80萬噸的煤礦。礦難發生後,先後有8支搶險隊趕到現場,該公司的高官也迅速趕到,並及時通過臨時搭建的新聞發布室向媒體和被困礦工的家屬和親友通報情況。


國際煤礦公司的總裁本.哈特費爾德在第二日早上告訴媒體和一直呆在煤礦對面一個教堂的被困礦工的家人和親友,礦內的一氧化碳含量依然超過安全係數,他對次感到很沮喪。他還說,發生爆炸後,另外一組礦工試圖救援但是因為危險氣體太濃,他們撤了出來。後到的搶險隊也是在11個小時之後才下井進行營救工作。一支搶險隊已經打了一個寬約半尺的洞進入礦井,並將一個攝像機放入礦井,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被困礦工的跡象。之後,搶險隊將一個機器人放進礦井,探測氣體的指標和被困礦工的下落。

國際煤礦公司的副總裁還介紹說,被困在礦下的礦工曾經受過各種應急和生存訓練,並帶有空氣淨化設備,可以保證他們7個小時內吸納淨化的空氣;此外,礦內還有急救設備及桶裝的食物和水。

塞格煤礦元旦放假,週一有兩組礦工下井復工;在第一組下井之前,一個安全檢查員曾下井檢測並宣布井下條件安全。

塞格煤礦多次被聯邦合州政府的安全檢查部門警告合處分

國際煤礦公司聲稱他們在收購的塞格煤礦後已經大幅度提高了該礦的安全條件,並為進一步改進它的安全狀況與管理部門合作。公司副總裁說,「我們認為這個礦是安全的。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爆炸。」

據媒體報導,塞格煤礦2004年被西佛吉尼亞州的礦工健康安全和培訓辦公室警告74次,而2005年,警告次數上升到144次。此外,聯邦安全督察官在2005年12月22日結束的長達11個星期的督察中共發現該礦在46個方面違犯了煤礦健康和安全條例。其次,美國勞工部的礦業安全健康管理局(Mine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簡稱為MSHA,見www.msha.gov)在2004年對此礦警告68次;2005年的警告次數為208次。MSHA的警告相對更為嚴重,一般是指在防止煤礦塌方、控制有害氣體和粉塵方面措施不利或不妥,每次警告可對礦主罰款至少250美元。

政府和官員的反應

聯邦政府負責礦工安全和健康的部門為勞工部的礦業安全健康管理局。該局對礦難作出迅速的反應。根據該局的網站報導,1月2日下午該局的專家和配備簡短設備的搶險隊已經開赴礦難現場,並在傍晚投入救援工作。在該局的網站還可以查詢有關塞格煤礦被警告的相關信息。1月3日上午9點20分,該局的網站發布消息,介紹機器人下井營救的情況。

西佛吉尼亞的州長喬.曼金(Joe Manchin)也在事故發生之後不久趕到現場,但是媒體並沒有過多地報導他的行程。美國的有線電視新聞CNN採訪了曼金州長。在採訪中,他說他但願爆炸的威力不那麼大,更希望礦工能有機會及時跑到井下可能安全的方位。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採訪時,曼金說,「在西佛吉尼亞,我們還相信奇蹟。」《今日美國報》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的有關礦難的幻燈都有曼金在教會安慰被困礦工親友的照片。

西佛吉尼亞州代表這一地區的國會議員雪莉.莫爾( Shelley Moore)也在礦難後不久趕到現場,並同州長一樣在礦井對面的教堂裡安慰被困礦工的親友。當美國公共廣播電臺採訪她並問及塞格煤礦違犯有關安全法規時,莫爾說她目前最為關注的是被困礦工的下落和營救行動,對塞格煤礦的違規指責自然不能放過,必須認真調查。

政府之外的救援活動和被困礦工親友的反應

查閱礦難發生後的相關報導,有幾點引起筆者的注意:

一是當地紅十字會在礦難發生後不久就建立了救援中心,向被困礦工的親友提供諮詢和其他服務,並應對在礦工被救出之後可能出現的情況。

二是教會和教會的工作人員在礦難發生之後發揮了作用。在礦井對面的教堂成了被困礦工親友聚集的地方,教堂的牧師與心急如焚的親友一起禱告,提供安慰。

三是被困礦工的親友可以隨意接收媒體的採訪,談論他們的感受,傾吐他們的希望,任撒他們關愛和擔心的眼淚。比如《山地人報》採訪了一位礦工,這位礦工說他跟被困的三位礦工從1976年就在一起,他希望他們能安全上井,與家人團聚。他還說媒體關於塞格煤礦不關心礦工安全的指責完全是信口雌黃。他說礦方每個月都給他們開安全注意事項會議,告訴他們如何應對緊急狀況。他說礦方自然也不想出現這樣的事故,因為他們要賠償,會丟錢。

一位被困礦工的朋友說,「在我們這裡,你要麼有大學文憑,要麼下井挖媒,否則你不能掙到什麼錢。」一位礦工的繼父說,他的養子知道下井的危險,他每天早上上班前都對自己的妻子說他愛她,因為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下井是因為他想讓他的妻子跟他們的兩個孩子呆在家裡。他不想夫婦兩個都去沃爾馬特幹活,把一歲和四歲的孩子送到幼兒園。還有一位被困礦工的姐姐說她弟弟知道作礦工有多危險,因為他們的父親就是死於黑肺病。她還有一個弟弟是礦工。「礦工掙錢多但是我弟弟時常說他希望自己是在做別的事。但是,這裡工作不好找。」

《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在從現場發回的報導中寫道一位住在礦井傍邊的教堂附近的一位女士說她的一個鄰居最近抱怨過井下的不安全狀況。她說,上個星期那個鄰居到雜貨店買了一支雪茄。店員很吃驚,說你平時不抽煙買什麼雪茄。他說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因為煤礦的人都是白痴。

中國能學到什麼?

1) 美國政府和官員,甚至企業老闆,是以人為本的,他們對礦工的安全可能更為關注,在處理礦難的時候要開放和透明的多。面對突發的事故,遲報、緩報、瞞報、漏報幾乎是不可能的。

2) 無論企業還是政府都不會阻撓媒體的報導;媒體報導災難是天經地義的,更沒有聽說過某家媒體或是記者因為及時如實地報導某災難而受到打壓,甚至被封筆禁聲。

3) 美國媒體在面對礦難時不會從政府或政黨或官員的角度去報導,對他們來講,最最重要的不是哪個領導人講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而是被困礦工的下落,他們的親友此時此刻的感覺和想法。讀者讀到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而不是通過特別的角度和事例反映政府的英明或是哪一級領導人的果斷和決絕。而我們則很難想像如果,幾乎是肯定的,中國再有礦難發生,李毅中的身影不出現在現場痛責或是痛罵礦難責任人,媒體和公眾會怎樣的失落和嘩然。

4) 礦難發生後不會有什麼領導批示,也不會有什麼領導到現場指手畫腳,州長能作的不外乎對被困礦工的親友表示慰問,對媒體說期望奇蹟發生,預祝搶險成功;國會議員能做的也就是在教堂慰問等候搶險音訊的被困礦工的親朋好友,表示在搶險之後認真調查煤礦的違規行為;而聯邦政府的主管部門則是提供有關煤礦的背景資料和違規警告,報導它參與搶險的活動,公布相關電話和聯繫方式。

美國曾經是礦難層出不窮的國度。後來開始直線下降,根據媒體報導,1980年,美國喪身礦難的有133人,1985年為68人,1990年為47人,2000年為38人,2005年為22人。

美國最嚴重的礦難發生在1907年,也是在西佛吉尼亞州,當時因瓦斯爆炸一下死了362人。1968年發生在阿拉巴馬西佛吉尼亞州的一次煤礦爆炸造成78人死亡。最近一次事故超過10人死亡是2001年發生在阿拉巴馬州的礦難,有13人死亡。

從媒體對最近一次美國礦難的報導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一點美國礦難發生次數逐漸減少的原因呢?(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劉亞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