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布希受李登輝影響?

美國總統布希的中國之行,透漏出美國的中國政策正在發生微妙變化,不僅完全放棄克林頓時代的謀求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而且對北京的軍事崛起更為警覺,更傾向支持民主臺灣對抗中國的統戰和威脅。《華爾街日報》社論說,布希的中國行顯示,美國雖然在經濟上仍會和中國合作,但會聯合民主力量制約中國的軍事崛起。

美國的這種政策變化,有很多跡象可尋:第一,布希早就應允中方訪問北京,但一直推遲,最後採取去南韓參加亞太經合會議時順道進行,而不是專程訪問,份量自然減弱。而且美方事先就明說,這是工作訪問,不是國事訪問,刻意降低它的級別。而且布希的亞洲四國行,沒有把中國排首位,而是首先訪問了日本南韓,然後才去北京,也傳遞出美方更重視自己的亞洲盟國,而非像當年克林頓那樣首先重視中國。

第二,布希統在東京演講時讚美臺灣,甚至稱臺灣是亞洲的民主樣板,這絕非偶然;因為布希同時批評中國仍無民主,等於明告傾斜臺灣。包括布希強調,北京領導人應和臺灣民選總統對話,顯示美方已清楚中國拉攏連宋等在野黨,試圖瓦解臺灣的戰略意圖。因此才用一路演講讚美臺灣,來巧妙傳遞出支持臺灣執政黨的信號。

第三,雖然北京企盼布希談臺灣問題,但布希在出訪前就說,主要談四個議題:反恐,北韓核武,全球貿易和禽流感,而根本沒提臺灣問題。美方刻意迴避,其實就是避免被北京利用來統戰臺灣。而且布希在行前接受採訪被問到臺灣問題時,雖然仍強調一個中國,三個公報,臺灣關係法等傳統政策,但令人注目的是,他在臺灣關係法前加了修飾語,說美國 strongly support (強力支持)臺灣關係法,這樣的講法近年並不多見。

第四,在北京的記者會上,雖然胡錦濤老生常談反台獨,中國統一等,但布希不僅沒有附應,而且僅簡短地談了五分鐘,都是其它問題。並且不接受記者提問,都顯示了美方刻意迴避臺灣問題,使北京的期盼落空。

第五,布希隨後訪問了蒙古,這是美國總統有史以來首次訪問這個國家。它顯示美方既要把這個前蘇聯衛星國拉到自己陣營,同時又可通過聯合蒙古,形成從中國上方遏阻北京的戰略格局。

一年前,布希還當著到訪的中國總理溫家寶的面,批評臺灣領導人,現在則公開力挺臺灣。美方政策所以發生變化,原因很多,包括中國制定反分裂法,拉攏連宋分裂臺灣等,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李登輝前總統不久前訪美,一路宣揚臺灣的民主,包括到國會演講強調臺灣和美國連手遏阻中國軍事崛起的戰略意義等,產生了效果。而在李前總統訪美的同一時間,臺灣前副總統連戰卻再次訪問中國,熱衷「聯共」。兩種力量的較量,真是涇渭分明。

(原載臺北《自由時報》 2005年 11月 23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