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禁「港臺腔」不禁「東北腔」?

日前,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自律公約》,對主持人用語做了許多明確的要求,其中特別規定,「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話,不模仿港臺腔及其表達方式。」此外,主持人隨意夾帶外語、用方言播報的現象也在明令禁止的範疇之內。觸犯《公約》者甚至會遭「下崗懲處」。
  
  作為公權力部門,廣電總局擔負有擬定國家廣電政策,把握廣電輿論導向等職責,禁止模仿港臺腔的目的在於促進語言的規範和文明,也並無不可。不過,廣電總局的官方網站上所詳細載明的該局八項主要職能,均為廣電行業中的宏觀管理,出臺這樣的「禁令」恐無益於祛除港臺腔。
  
  先且不談港臺腔的是與非,用「自律公約」來禁止模仿港臺腔的行為本身就不太妥當。因為,自律是主體性的表現,是人出於理性自覺而奉行它。「通知」既以 「自律」為名,就應由全體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或他們的代表來討論、來審定、來發布其內容,這才是行業自律的應然途徑。「正式發布」並不約束自己的所謂 「自律公約」,若不遵守還有罰則等候,這就異化成了「你必須遵守」(律他)。以「自律」為名來「律他」,有欠妥當。
  
  再者,到底什麼才稱得上是港臺腔至今尚無明晰標準,而如果標準缺失,「禁令」不免有落空之虞。更何況港臺腔說到底是一種地方方言的普通話變種,這在其他方言地區同樣存在。為何獨獨要對帶有港臺腔的普通話進行規範?與其如此,還不如從規範主持人的普通話標準入手。這一點反而比較容易做到,而且也有現成的考試認證。
  
  再說了,多數小品相聲也是地方方岩橫行,各地方臺都有方言節目,上次去東北出差,東北的很多主持人不也一口東北腔,為什麼禁「港臺腔」不禁「東北腔」?很多南方人也不喜歡東北腔的。
  
  港臺腔之所以大行其道,自有其文化背景。我是一個上世紀70年代生人,回想起還能留下些印象的廣電作品,從最初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到後來的《壹號皇庭》、《櫻桃小丸子》,甚至新浪近日推出的完整版《康熙來了》,無一不有港臺腔。設身處地想一想,和我一樣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主持人(不說更年輕的),在港臺文化大肆侵襲內地的大背景下,他(她)們的口音帶有一些港臺腔根本就不需要刻意模仿。2004年「超級女聲」的季軍張含韻也被指責港臺腔濃厚,張在面對記者時卻一臉無辜,「我不覺得呀!」南方的年輕人說港臺腔,和北京的年輕人說北京腔並無本質的不同。所謂的港臺腔,並不是幾個主持人的港臺腔,而是這一代人的港臺腔---這不過是港臺文化大舉進入內地在這個特定歲月留下的印記。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好好反省,為什麼我們沒能像港臺那樣生產出一大批能夠影響青少年心靈的精神產品,而不是通過強制性手段來祛除其文化影響。更何況,港臺腔事小,公權力如何對待公民對生活的選擇才算得上事大。(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