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奇蹟」
蘇聯二戰後的「經濟奇蹟」常常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有力證據,不是嗎?可是不巧的是,這個「奇蹟」也就維持了十五六年。從六十年代開始,這位社會主義老大就一直處於低增長或停滯狀態。相比於 「優越」的十五六年,這不太優越的狀態一直維持了將近三十年,直到1991年的突然解體。而東看西看,資本主義的日本和西德一下子「優越」了將近四十年。
其實再想想,這個所謂「奇蹟」也並不「奇」。這麼地大物博一個國家,強制儲蓄和投資,按照一個個「五年計畫」瘋狂地生產和開採,不管最終是被消費掉還是浪費掉,國民生產總值的數量增長自然嚇人。而且一個老百姓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職業,不能通過購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通過選擇書刊切換頻道選擇自己信仰的國家,這種「奇蹟」對天下老百姓有什麼實惠呢,除了一點意淫世界的快感?而那些懷疑蘇聯人需不需要自由選擇的人,應該記住當麥當勞剛剛出現在莫斯科的時候,出現的不可思議的長隊。
(莫斯科第一家麥當勞)
吹噓蘇聯「奇蹟」的人總喜歡對比個別指標,比如一度居世界首位的冰箱產量。可是一個連麵包都要憑票排隊購買的國家,生產那麼多冰箱是不是本身就是對任何「優越性」的辛辣諷刺?
蘇聯的所謂奇蹟是資源的奇蹟,不是生產力的奇蹟。它的經濟模式在蘇聯可以有十幾年的「奇蹟」,放在資源貧乏的日本,這種「奇蹟」恐怕只會有兩三年。到六十年代,當自由世界一如既往地憑藉市場經濟的創造力狂飆突進的時候,蘇聯這臺機器終於達到了滿負荷。
我們當中很多人對50年代還抱有相當浪漫的想法,認為要不是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各次政治運動,中國可以按照50年代初的速度持續發展。我們該三思。(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