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老師九土蛋:現在的孩子為何提前告別童年
「六一」兒童節前夕,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的部分教師和學生就當前中國的少年兒童成人化這一話題舉行了座談會。b孩子提前告別了童年
譚五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文學博士):中國的少年兒童在當下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人數已近3億。
他們在外表與心理上,都普遍出現了早熟現象。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文學書寫中,他們都以成人化的面貌出現,表現出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稱的成熟、精明乃至世故,過早地告別了他們本應具有的童真面目。許多成年人對這種現象表示驚訝與不可思議,老師和家長們對此種現象也深表憂慮。簡言之,當今中國的少年兒童正在提前告別自己的童年。
苗卉(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專業碩士生):正如譚老師剛剛所提到的,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現在中國的少年兒童,無論在身體上、行為上,還是思想上,都愈發的早熟。從身體上來說,與以前的少年兒童相比,青春期的提前到來,使許多孩子從十二三歲就開始了第二性徵的發育和成人體態的出現。在行為上,他們已經提前告別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純真童年,拋棄了和夥伴們共享快樂的兒童遊戲,而是同成年人一樣,哼唱著流傳於街頭巷尾的流行歌曲,在網路的虛擬空間內聊天交友,並被通俗的成人影視劇所深深吸引。年齡大些的孩子,則在肆無忌憚地談論比較隱秘的兩性話題。年齡較小的孩子,也喜歡從恐怖暴力片中尋找刺激,校園暴力時有發生。極具諷刺性的「灰色童謠」、「灰色歌曲」在中小學生中流傳甚廣。現在已經是「80後」寫手的蔣方舟,12歲時發表的充滿了性話語的處女作《正在發育》,曾引起中國文壇和文化界的特別關注……這一切,都顯示著現在孩子身上兒童本真的逐漸失去。
孟睿瑞(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專業碩士生):現在,學生們為了能夠取得好的成績,學校裡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作弊行為,代寫作業,代家長在成績單上簽字,成了學生中間一種商業交換行為。孩子的思維已經越來越成人化和世俗化。
灰色童謠的大量湧現就是這一現象的具體體現。我們從不同年代童謠的內容可以看到孩子思維的變化。
上世紀50年代:「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
60年代:「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
70年代:「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老師的法寶。」
80年代:「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90年代:「上學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業最多的,睡覺最遲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還是我。」
今天的童謠又是另外一種內容:「今天的陽光多麼燦爛,我們的學校破破爛爛。一百個同學,九十九個笨蛋;十個老師,九個土蛋。」
孩子們用熟悉的內容形式,加上很多調侃因素,追求好玩、搞笑、流行、時髦。這些不再是童年時期的無憂無慮,而是成人式的世俗和玩世不恭。
譚五昌:還有一個就是兒童的失語現象,兒童缺失自己的語言,這實際上是中國的少年兒童普遍模仿、挪用成人話語的一個事實。很大程度上,中國少年兒童的語言處於被成人話語「人為遮蔽」的狀態。最明顯的例子是,每逢媒體記者或外國代表團去國內的某所小學採訪小學生時,讓他們談談對學校生活的感受,小學生們說出的話幾乎都千篇一律,像背台詞,而且思想正確,語調沉穩,儼然一名小大人的樣子。其實背後完全被教師們規範性的話語所操控了。
王麗清(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專業碩士生):少年兒童童年的提前告別在一定意義上是童年生存空間的受壓縮。很多屬於兒童的天性在今天的兒童身上漸漸地散失了。比如,遊戲對於兒童來說是一種最正當而且是最必不可少的活動。然而遊戲需要一定的時間、空間,還需要遊戲的夥伴,今天的兒童,尤其是城市兒童可能擁有很多的玩具,然而很難說他一個人在堆滿玩具的屋子裡玩就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青少年所沉溺的網路遊戲看似一種遊戲,然而其中充斥的暴力色彩、物質誘惑,更多地造成了對兒童生理、心理的摧殘。另外,在今天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變得越來越功利。除了學校的正規課程、補習課程,很多孩子還要參加各種學習班、興趣班,孩子的生活像上緊的發條,變得十分單一、枯燥,童年生活失去了它本來應有的豐富性。還有一方面的體現就是,兒童自身思維方式的喪失。當你在向一個四五歲的兒童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時,他很可能會告訴你,月亮是地球的衛星,上面不能居住人類。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成人究竟是應該感到欣喜還是感到悲哀呢?
高銳(北京師範大學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現今的娛樂媒體如此發達,孩子很小就知道追星、名牌、趕時尚。問一個簡單的歷史問題可能他不會很快回答上來,但要問一個流行歌星的事情他卻能倒背如流。某學校出的歷史選擇題之一如下:南美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是:A、喬丹;B、傑克遜;C、貝克漢姆;D、玻利維爾。雖然搞笑但卻很能說明問題。有的孩子受影視媒介的影響過早談戀愛,網上有一則消息稱,某城市從小學到高中學生有異性夥伴的人數佔到10%-20%左右,並且年齡越小,夥伴越多。有些小孩盲目模仿影視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不僅提前告別了童年,而且給自己以後的生活也造成了不良影響。還有,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現象呈上升趨勢,且出現低齡化特徵。深圳健康教育研究所的數據則表明,13%的中小學生存在心理障礙。這兩方面也算是提前告別童年的表現吧。
陳苗苗(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專業博士生):今天的圖書市場上,你會發現很多「兒童成功勵志書」非常暢銷,比如什麼《5天就長大》,《讓兒童成功的99個方略》……「成功與名利」這些原本是成年世界的東西,現在已經逐漸滲透到兒童世界中來。今天的很多兒童,只是生理意義上的兒童,他們的世界觀正加速滑向成人圈,過早地去給自己制訂人生的計畫,制訂成功的目標,制訂自己的人際網路圈子,制訂自己必須要克服的「童年缺陷」……
王媛媛(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說起當下的童年消失現象,我最有感觸的就是對兒童歌曲、兒童動畫片的回憶:我們可以想一下,現在年年不管出來什麼晚會,涉及到兒童的必定是 「回憶」!兒童歌曲大聯唱、兒童動畫片回放全是《大鬧天宮》、《黑貓警長》等等。電視節目的模仿秀裡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小孩子鬼靈精怪地學大人的樣子。我們在一笑之餘,有幾人想到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孩子失去了什麼呢?我曾經在高校論壇上看到一個真實的笑話,說一個幼兒園小孩摸著一個到家裡串門的阿姨穿著短裙的腿說:「我最喜歡女人的大白腿了。」乍聽之下還覺童言無忌,可是清醒之後簡直覺得恐怖!再把年齡放大一點去看,初中生在大街上儼然一副成年人的樣子,一對對親密地走在一起,公然做著許多成年情侶都不好意思在公共場合做的親密舉動……
b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譚五昌:我個人認為,從學校教育這個層面看,我們的一些中小學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的教學和教育理念相對滯後,他們基本上還是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仍然忽視素質教育,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從家庭教育這個層面來看,家長們普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給他們加上了種種不切實際的培養目標。讓孩子們過早在一種成才的恐懼中戰戰兢兢地成長,其結果是他們的言行與思維被成人化了。
孟睿瑞: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孩子不喜歡,講課的程序基本固定不變,選文最注重的不是文學性,而是教育性和意識形態。教師講課基本遵循「字詞、分段、主要內容、課文分析、中心思想」 這樣的模式進行。語文課本來應該是生動活潑的,給人美的享受的教學,但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不得不用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獲取高分,束縛了兒童的想像以及情感能力的培養。兒童的世界中不再有快樂可言,以至於孩子在寫作文《最快樂的一件事》時,竟然說「我沒有快樂的事情」。這是一種可悲而且可怕的事。還有,兒童和教師、家長之間缺少必要的交流。成人社會用強迫的手段將自己的意志加於兒童之上。所以,備受壓抑的童年就不再是美好的,無憂無慮的,他們多了成年人的憂鬱和沈重。
苗卉: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佔據了少年兒童正常的娛樂和課外閱讀的時間,更為重要的是,在分數就是一切的理念中,生存的壓力已經從社會滲透到學校。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 「盛況」,使孩子們過早地看到了競爭的殘酷,被迫迅速成長起來,為自己的成人階段進行準備。與此同時,有些教師以成績的好壞對學生進行優劣的劃分,也將成人的等級觀念帶進了兒童世界之中。
劉蘭芳(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普遍過高,童年的一個重要特徵應該是玩耍,但是中國的家長們總是有著強烈的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願望,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要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卻不知這種教育可能並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也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害無利。讓孩子去讀那麼多強制性的輔導班,根本就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讓他們過早地告別了自己的童年時代。
高銳:說到教育,似乎抨擊者居多。中國教育的一個特點就是高考選拔制度。分數決定了一部分人上好大學,一部分人上一般大學,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學。因為這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說到底是和中國當前的國情聯繫在一起的。人口太多,社會提供的資源有限,所以幹什麼都是優中選優,上學自然也是如此,社會不能提供那麼多的大學容納所有的學生。因此孩子從小就得為分數而努力,壓力的提前到來也會縮短他們的童年時間。
b當前的社會文化環境扮演了何種角色
王麗清:在談到兒童的生存環境時,「童年生態危機」是一個頻繁被使用的詞彙,它向我們昭示了一種類似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一樣的兒童自身的生存狀況。童年的生態危機,我認為既有「文化污染」的因素,也有當前社會正確兒童觀念匱乏的因素。所謂的「文化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商業文化所包含的功利主義、物質至上主義對於少年兒童思想觀念的侵蝕。就拿近幾年來文化市場上火爆的「低齡化寫作」來說,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於尚未進入文壇,率先進入市場。青少年的早熟被當作熱點拿來炒作,這加速了他們寫作方向的迷失與才華的迅速流逝。「文化污染」同時還來自於網路、影視媒體所宣揚的暴力、凶殺、陰謀、不健康的情愛等內容對於少年兒童身心的損害,這使兒童的生存狀況顯示出一種空前的危機。
孟睿瑞:如今,傳媒文化越來越發達和便利。少年兒童在便利的文化環境中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龐雜的信息,但他們缺乏正確選擇和判斷的能力。
在網路上、電視、電影等等媒體中到處都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孩子的世界已經被這些東西所包圍。社會上對少年兒童本不應該開放的東西,現在也是全不設防。網吧、錄像廳、酒吧、夜總會、書攤、盜版光碟,這些都在無形中毒害著少年兒童。這些信息無孔不入,家長、老師防不勝防。正像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說的那樣,電視文化、娛樂文化以及商業文化,給兒童的精神世界所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
更進一步說,兒童還受到了來自家長和其他成人的間接影響。成人在社會文化環境中,被功利主義、物質主義所影響和左右,併進一步灌輸給他們的孩子。孩子的學習成績成了家長之間攀比的話題。孩子成了成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資本。在這種情況下,缺乏穩定的世界觀的少年兒童難免被這種環境所左右、所支配。他們不再是自然生長的花朵,而是在成人社會中艱難生長的小草,成人用拔苗助長的方法促使他們早早地「成熟」。
由於社會文化環境的惡化,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提高和犯罪年齡的下降成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我們真的是需要對我們目前的社會文化環境開展一個大規模的「清污」工程!
劉蘭芳: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有時候不是看他教育出了多少學生,也不是看他創造了多少財富和多少有益於社會人生的藝術作品等,而是他擁有多少金錢、權力和地位,這樣的社會大背景當然也會使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孩子們過早地喪失理想、信念、追求,而變得世故、精明、刻薄。
苗卉:在少年兒童提前告別童年的問題上,大眾媒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在當今網路和影視傳媒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向兒童保守一些秘密,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同時,出於商業化的考慮,某些媒體也並不會甚至並不想去保守這些秘密。於是,有關色情和暴力等不健康元素通過影視和網路衝擊著少年兒童的心靈。
b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低齡化」
已經成為媒體和市場炒作的熱點和焦點。在影視劇中,許多「少年偶像」被隆重推出,而成人的娛樂節目裡,少年兒童的參與率也相當驚人。舞台上的孩子就像主持人手中的道具,穿著不屬於他們年齡的服飾,說著刻意模仿成人而並非真情實感的語言,被要求做各種各樣娛樂觀眾的動作。這種年齡和行為的反差往往成為節目吸引觀眾眼球、滿足他們欣賞趣味的賣點。而且,參加節目的孩子,也越來越呈現低齡化的趨勢,年齡最小的孩子甚至是被父母抱上舞臺的。出現在電視廣告上的兒童也成為了某種商業化的符號。
高銳:我曾與一兩個小學生在網上聊天,感覺他們根本不像小孩兒,他們對於網路流行的東西駕輕就熟,甚至還給我發一些本不該他們看的簡訊和笑話。我問他們是不是現在的小孩兒懂得特別多,他們就笑,好像我什麼都不知道似的。
大量含有暴力色情內容的動漫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兒童文化工作者也許能創造出一些貼近兒童生活的作品,但許多作品經過一些中間程序處理後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拍成影視,就要改變一些情節。我記得有部電視連續劇叫《七歲縣太爺》,裡面讓七歲的小孩兒和一個大人成親,並且一個勁兒的叫她壞老婆,實在看著彆扭,類似的情節在一些兒童類作品中時有所見。
淺野法子(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專業博士生):在當前的日本社會,也存在前面同學提到的這些問題。隨著網路的普及,日本小孩子之間現實中的交流減少了,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現在日本小孩子們的心理問題都比較嚴重。
此外還有漫畫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不是所有的漫畫都是有害的,漫畫具有特殊的表達方式,誇張的表現手法,好壞分明的價值判斷準則,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但是裡面充斥的暴力和色情描寫也會對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不良影響。此外,我覺得漫畫的缺點是沒有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而把所有好的壞的東西統統塞給了讀者。
譚五昌:現在的影視、網路等大眾傳媒在加速地將少年兒童推入一個粗暴或粗鄙的成人世界。前一陣子媒體上報導幾位小學生模仿影視的暴力行為綁架一名同班同學,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在犯罪,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在從事一件英雄的壯舉。少年兒童潛意識中存在一種英雄情結,並以成人的言行作為仿效對象,但他們誤把成人的暴力行為當成英雄行為了。實際上,少年兒童的英雄情結被當下在成人世界裡流行的暴力行為錯誤利用,他們成了拙劣的模仿者和犧牲品,因為少年兒童的是非觀念與法律觀念還不夠健全與成熟,是我們的成人在誤導他們。現在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有太多的東西不利於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對此,政府和全社會要引起重視。
苗卉: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老師曾經說過:「兒童文學作家是未來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少年兒童身上所體現的,是未來民族的性格。今天的少年兒童,是明天中國的國民和建設者,他們是否能夠健康成長,是否擁有較高的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譚五昌:當今中國的少年兒童提前告別童年的現象應提升到一個空前的思想高度來認識。少年兒童的思想與情感狀態關係到整個民族精神品質的優劣問題。從理論上來說,兒童身上的精神品質是最為可貴的,他們往往為過於世俗化的成人世界樹立了一種人格的榜樣,英國大詩人彌爾頓如此評價兒童:「兒童引導成人,如同晨光引導白晝」;另一位英國大詩人華茲華斯則發表這樣的宣言:「兒童乃是成人的父親」,由此彰顯出童年所具有的極其可貴的精神價值。因此,我們強烈地呼籲中國的少年兒童早些回歸童年,讓他們因過於早熟而顯得蒼老乃至滄桑的心靈回歸單純與童真,如此,我們整個民族的心靈與靈魂才可能延緩衰老,保持其應有的活力。假如我們中國少年兒童的心靈都集體性地提前衰老,我們這個民族還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嗎?
我們必須髮出「救救孩子」的強烈呼籲了!我想,全社會應當對當前的少年兒童提前告別童年的嚴峻現實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有積極的應對策略。我們的廣大教師、家長以及社會有識之士都應積極行動起來,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與成才,為了我們民族的未來,群策群力,努力為中國的少年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讓他們在21世紀的陽光下真正快樂、自由、健康地成長起來!
- 關鍵字搜索:
-
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