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心理諮詢的人群中,86.1%為35歲以下的年輕白領,49.5%的外企白領的心理問題突出,其中有42.5%的諮詢人員是中層管理人員。白領感受到的壓力主要來自工作,佔48.9%,其次情感壓力佔據25.3%,生活壓力佔22.7%。
超過8小時的工作時間、上司咄咄逼人的目光、同事間明裡暗裡的競爭等等,這些都是產生職場壓力的源頭。數據顯示,當白領們遇到心理問題時,86.0%的白領會選擇「悶在心裏」,68.1%的人會「找朋友傾訴」,50.9%的人會「盡情地玩」,只有20%的白領職員會找「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或「專業心理輔導人士」解決。
很多人喜歡把鬱悶和苦悶全都埋在心裏,然後堅信靠自己的自我調節能夠度過所謂的「低潮期」。專家指出,這種自我調節的方法有時可能會使情緒好轉,但必然會延長本人痛苦的時間。更為嚴重的是,若時間拖得過長,心理的陰影很容易「順其自然」地發展成一生的痛苦,甚至有人會因此轉變成痛苦型人格。
根據資深職業心理諮詢師竇吉的介紹:「銷售員、教師、市場調查、媒體從業者等與人接觸的職業,還有醫生、警察等行業,是容易產生職場心理壓力的職務。因為這類人群的工作可變因素很多,可控因素非常少。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產生職場壓力,所以很多男性容易禿頭等,此外,進入職場8年至15年的中青年人,容易產生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職場心理壓力會分三個階段呈現不同的症狀:第一階段是軀體症狀,會產生失眠、焦慮、多疑、胃口差等症狀;第二階段就會產生退縮性行為,表現為不願上班、無端請假、不願意參加各類社交活動等;最後一個階段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比如火氣大、矛盾多、破壞性強、甚至發生自殘、自虐或者自殺傾向。
案例一
龐玲瓏今年28歲,是一位大學講師。她看到自己的同事計算機能力非常強,就決定也要學習一些職業技能,便參加了一個英語培訓班。沒想到,學習英語的結果不如她預期的好。龐玲瓏因此認定自己的職場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非常差,進而認定自己工作能力很差,更進一步認定自己的交往能力很差。她對職業心理諮詢師說: 「我曾經有兩次站在學校最高的教學大樓頂上,想要……」職業心理諮詢師稱:「龐玲瓏的這種狀態叫做『泛化』,他們往往因為某個小問題處理不好,就全面否定自己。」
案例二
王建國是一家外企的主管。近日公司新聘了兩名出色的年輕人,學歷高、辦事能力強,很受經理賞識,年紀也比王先生輕,這些都對王先生產生了威脅。王先生的工作效率和穩定性比以前降低了,對未來和前途沒有信心,情緒低落憂鬱,缺乏充沛的精力和熱情,感到自己越來越孤立無助。這樣的狀況持續了3個月之久。起初,王先生認為是工作壓力大,過一陣子後會好的,久而久之,症狀越來越嚴重,於是開始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經過醫生的診斷,確認王先生得了抑鬱性神經症。
(東方早報)
- 關鍵字搜索:
- 六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