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該報國際版副主編喬治.麥隆執筆的專欄指出,亞洲國家的領導人最近一連串睦鄰示好的做法,會讓人認為一個和平與敦睦的新時代已漸來臨。事實上,這和亞洲國家意識到貿易的妙用有關。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日益蓬勃,美國強大的購買力和大量進口亞洲產品固然是主因,亞洲的地區內貿易網路也變得愈來愈重要。
中國一向被視為亞洲經濟的要角,它向澳大利亞購買煤及鐵礦、自日本進口機械設備及在大陸工廠組裝出貨的半成品,其他的亞洲國家則供應中國大陸能源及食品。中國大陸漸漸富足的十三億人口毫無疑問的代表了一個很大的市場。
麥隆認為,中國必然會運用它在經濟上的重要性來爭取政治上的霸權。某些亞洲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和泰國,都因為經濟關係日益緊密而與中國為善。中國將在今年底於吉隆坡舉行的東亞高峰會議上向鄰邦展示它的重要性。
麥隆指出,中國希望讓國際上認為它已採取「市場經濟」;然而,美國和歐洲都認為,共產黨仍對於產業有太多干預,中國還算不上是市場經濟。
自從二十五年前鄧小平開放外國資金進入中國大陸投資,日本企業把生產線引進大陸,臺灣的投資者也湧入,之後美國人和歐洲人也前往投資。麥隆認為,外來投資造就的中國經濟繁榮受到許多人為因素的影響。雖然北京希望改革銀行體系,中國的大銀行卻操縱在一些只顧及私利的黨內死硬派手中。
至於政治方面,麥隆認為,上個星期北京向臺灣示好,之前卻坐視民眾攻擊日本人在中國大陸的商店和工廠。北京聲稱對於民眾的暴行沒有責任;一個經常只因人民抱怨黨濫用權利就加以逮捕的政府,竟然能容忍這樣的行為,實在匪夷所思。他表示,中國在國際上有進展是很顯然的事。不過,除非它能決定給予人民政治權利,中國仍處於不安定的狀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華爾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