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文化。
調查對比:鮮艷的時間 「單調」的外衣
在中國,雖然大部分人都認可「週末的主要意義在於休閑娛樂」,但是75%的受訪公眾都對週末生活表現出「不好不壞、平平淡淡」的感覺,60%的人在談及業餘生活的質量時,也流露著「一般」的態度。本是充滿了自由新鮮色彩的業餘時段被罩上了「單調」的外衣。
◆攀比成風,不重內容
31歲的奧利弗是德國麥肯錫顧問公司的高級顧問。由於工作關係,他每年有1個多月的時間在中國度過。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於中國老百姓的休閑方式,他可以如數家珍,如卡拉OK、請客、打牌等。
不過,在他的眼中,很多人的休閑方式可以說「休得越貴族感覺越好,閑得越流行越快樂」。特別是一些經濟實力還不強的年輕人,往往不管自己的實際情況及興趣愛好,今天流行打高爾夫球,節衣縮食幾天也要帶上朋友去打上幾桿;明天流行蹦極,就算有恐高症,也要爭著去出一回風頭。
奧利弗覺得,中國有很多高雅的休閑方式,如琴棋書畫、觀花養魚等。在休閑中,如果人們也能選擇靜態的休閑,會使自己平日緊張繁忙的生活多一個緩解的空間,多一片思考的天地。
◆國人的週末睡呆了
睡個懶覺,起來後收拾收拾屋子,中午去父母家吃頓飯,回家繼續睡覺,吃完晚飯後看看電視,週末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週日也差不多:打掃衛生,去超市採購,偶爾時間充裕再去逛逛街。
張先生是一名律師,他的週末就是在這樣的平淡中度過的。「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他告訴記者,「對我而言,週末不過就是休息和陪伴父母。」而對於爬山、健身、逛公園這樣的休閑方式,張先生連連搖頭,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應付」這些。
張先生這種過週末的方式,在國人中不算少見。「工作忙碌、壓力大」是不少人無法享受休閑生活的最大原因。在4493名參與調查的公眾中,60%的被訪者一提到週末,反應出來的就是「單調乏味、無所事事」或者「好好休息、補充睡眠」。
◆注重吃喝,缺乏鍛練
在杭州一家中法合資企業擔任業務總監的法國人貝拉,對杭州的印象很不錯。在中國,她最喜歡的休閑活動,就是清晨或晚間在西子湖畔慢跑。
貝拉認為,很多中國人的休閑方式太注重吃喝。一些節日和朋友的聚會成了吃喝的代名詞,每家的餐桌上都堆滿了肉、蛋、雞、鴨、魚等食品。親朋好友間還要頻頻敬酒、鬥酒。為了使對方多喝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這樣,吃飯時的閒聊就少了,減少了增進感情的交流。
同時,她觀察到,很多人一放假便沒日沒夜地打牌、上網聊天、看電視等。所以,有的醫院一到星期一,吃壞肚子、玩壞身子的病人便格外多,醫生們不得不為這些病人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假日綜合征」患者。
◆度假仍然「難得清閑」
義大利每年最長的假期是在夏天的八月份,在基督教的聖母升天節(Ferragosto)前後。這個時候的義大利除了少數輪休的人在工作,大部分人都幸福地逃出城市去鄉村和海邊度假去了,比如羅馬就一下子成了一座空城。
相反,很多中國人卻在休閑時把自己安排得很忙,失去了休閑本身的意義。中國人不像羅馬人那樣想的開,一到假期便鎖了家門,攜了妻眷,關了手機,留下一座空城,蕭蕭灑灑地去度假。中國人即使在度假也還是想著工作,好像社會缺了他們經濟便不會發展,在飯桌上用手機交代工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旅遊遠了怕這邊出了什麼事情飛不回來,近了又覺得像在臥室散步,毫無情趣。
◆公共文化休閑場所還是太少
在柏林,僅博物館就有180多座,圖書館也有200多家。而在中國,這樣的公共文化休閑場所還是太少。調查數據也反映了這一點:在問到公眾喜歡在什麼樣的地方打發業餘時間時,35%的人選擇了「家裡」,還有14%的人選擇了「商店」。
除了工作壓力大,休閑場所不足等因素之外,國人休閑方式單一也是造成業餘時間枯燥緊張的原因之一。調查顯示,34%的人選擇看電影作為放鬆休閑的方式,20%的人閑下來去唱唱卡拉OK。但與此同時,93%的人承認自己平時根本不聽音樂會或看話劇演出。
理解休閑:工作是手段 休閑是目的
有資料表明,2015年前後,發達國家將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質財富的滿足將讓位於人們追求充實的精神生活。
對於我國休閑問題最早關注的是著名學者於光遠先生做過這樣的描述:「人喜歡有更
多的時間由他自己支配,不帶任何勉強,不把它視作謀生所必要,因而這種活動雖不屬於休閑的範圍,但從本人來說會感到更多的興趣……休閑活動比上面說的那些活動更為輕鬆,它沒有什麼任務要完成,帶有一種享受的味道。」
他認為:「『閑』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閑暇時間的長短與人類文明進步是並行發展的……」過去人們把休閑當作工作之後排除疲勞、緩解壓力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而現在的觀念卻是工作是手段休閑是目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是讓人們擁有更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更多的閑暇時間;人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在生活水平提高後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更充分地享受休閑。
美國研究休閑的學者傑弗瑞.戈比教授說:「最初,休閑僅被視作讓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後得到恢復的一個辦法;後來,休閑成了人們尋求快樂與地位的一種手段;當然,也許休閑最終會成為人們追求生活意義的一種活動。」他對休閑所下的定義是:「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下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休閑能使個體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使下行動,並為信仰提供基礎。」
休閑時代是高度社會文明的產物,首先它必須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強大的綜合國力)為依托。發達的經濟將更加以人為本,休閑、娛樂活動、旅遊業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大潮,高技術和其他一些趨勢可以讓人的生命中的50%的時間用於休閑。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傑弗瑞.戈比分析說,在稍後的幾年,休閑的中心地位會進一步加強,人們的休閑觀念將發生根本的變革;在經濟產業結構中,休閑產業的從業人員將佔整個社會勞動生產力的80-85%;休閑服務將從標準化和集中化轉向個性化服務,人們對休閑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倍加關注。
沉思感悟:善待生命的「後花園」
休閑作為社會文明建制的出現,顯示了人類駕馭生存能力的更為自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是人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後,追求和進入人類自由發展與享受需要的更高層次。
多少年來,休閑這個詞語一直躺在厚厚的詞典裡。人們有時提起它,卻極少去享受它。尤其在那些溫飽還沒有解決的年代,休閑對於我們過於奢侈。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使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休閑文化,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
有人把休閑看作是「生命中的一個綠色的後花園」。如果在人生這個充滿較量的舞台上拼博得精疲力盡的時候,總要找一個休憩的地方,用鮮花、綠地、微風來享受輕鬆愜意和生命中原本的精彩與快樂。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28歲的享利.戴維.梭羅拿著一把斧頭,獨自來到離波士頓不遠的瓦爾登湖邊,借愛默森的一塊荒地,為自己蓋起了可供靈魂棲息的小木屋,他在湖邊打獵、種豆、伐木、捕魚、收穫,也在湖邊傾聽風聲,觀察四季物候變換,沉思人生和撫慰靈魂。他要用一種簡樸的方式進行他自己的人生實驗--簡化生活、回歸自然的實驗。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那麼他是完全可以更從容、更充分地享受人生的,否則就會變成追求物質「工具的工具」,滿載著人為的憂慮和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採擷生命的美果。
林語堂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消閒生活並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獨享的權力,而是一種寬懷心理的產物……這種心情由一種達觀的意識產生。享受悠閑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錢的,有錢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領略悠閑生活的樂趣,……他必須有豐富的心靈、愛好簡樸的生活,對於生財之道不放在心上。」
目前,我國全年國家法定節假日(含週末)共有114天,這一國家行為表明瞭我國已融入整個國際休閑文化的背景中,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程的加快,不僅促進我國休閑、休閑產業、休閑經濟的發展,也必將帶來新的休閑觀念。當然,我們從政府正在出臺的政策以及新的產業布局的調整中,看到了休閑文化、休閑產業、休閑經濟的社會條件支持系統正在建立。
人民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