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明:從「耐克」廣告事件看中國人的媚和虛
一、一些中國人觀察事物的方式很有意思,他們常常能從一件小事中看出宏大的意義。君不見現在正有一些人對「耐克」鞋的一則廣告大發評論,這個廣告中的一個美國人在遊戲中力克多個華人擔當的角色,這就引起了一些敏感的人的抗議,說這個廣告有貶低華人的傾向。
與這個廣告類似的幾個外國商品的廣告也激起了國人的一片憤慨,其中一個是日本豐田公司的「霸道」車廣告,在這個廣告的畫面上是一個石獅子向「霸道」車敬禮,據說石獅子代表中國文化。另一個是日本「力邦漆」的廣告,這個廣告的畫面是一個盤在被「力邦漆」塗刷過的柱子上的龍突然滑落下來,而龍則是中華文明的圖騰。堂堂中華向外國汽車敬禮,堂堂中華出一點小小的洋相,這是令廣大愛國者不能接受的。
外國商人到中國來做生意的目的是獲取利潤,他們不可能有意在廣告中增添一些挖苦、諷刺中國人的內容,在消費者是上帝的今天,這樣做不利於他們的商業活動。可是前面提到的那三個廣告中卻隱約透露著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一種優越感,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實際上外國人的優越感是中國人給培養起來的,或者是中國人的一些行為增強了外國人的優越感。
過去毛澤東總是把精力用在階級鬥爭上,這就使全國人民疏於物質生產,二十多年前,中國人生產的工業品質量低劣,而且好多產品中國人還製造不出來。改革開放以後,外國的商品漸漸地湧入中國,這使中國人大開眼界,品質優良的外國貨立刻吸住了中國人的眼球。人們不會忘記一些人在1980年代追捧日本彩色電視機的熱情,人們也不會忘記一些人是如何熱衷於購買外國的舊服裝。現在,法國、義大利的服裝、化妝品正在成為一些人夢寐以求的東西,走進麥當勞、肯德基也會使一些人喜笑顏開。「我不在辦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這句時尚語言又透露了什麼樣的信息?外國的建築設計師正從中國政府手裡拿走大批訂單,這使中國的設計師很鬱悶;中國的所有大汽車製造廠都在與美、法、德、日、韓等國的汽車製造商搞合資經營,以滿足中國人對外國車的追捧(合資是應該的,但是中國人對於搞自主開發卻缺乏熱情)。
在中國,不少人以用外國貨為榮,使用外國貨的人也以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西方商業文化的投靠。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裡,如果許多人都誇獎一個人,這個被誇獎的人就會洋洋得意,久而久之,這個人就會生出一種優越感。外國的商人們是不是也正處在這種被誇獎的環境裡?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如此,外國的商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他們一不小心就在無意之中把這種優越感通過廣告透露出來了,讓中國的獅子給日本的汽車敬禮就是這種優越感的表露。我們的民族主義者針對那些廣告以及廣告背後的外國人所迸發出來的激憤言辭真是讓人莫名其妙,如果不是中國人拚命拜倒在外國貨的腳下,外國人的優越感也不會強烈地表達出來。所以獅子敬禮、盤龍滑落之類的事情都與我們這些輕薄的中國人有關。民族主義者要是再想怒斥外國人,就先仍掉自己的外國貨,代之以國產貨,並勸說其他中國人也仿效自己。
二、中國人現在越來越神經兮兮,一個外國商品的廣告就能攪起一大群人出來慷慨激昂地運作一番,網民聲討、記者報導、廣電總局的官員下令全國停播「耐克」廣告,鬧得真是熱鬧。人們純熟地運用顯微鏡、放大鏡來分析那幾個廣告,這讓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時的人們。當時有一個人看見用石膏製作的毛澤東像上有一些灰塵,他便拿來濕抹布擦拭那個石膏像,這一擦不但沒使像乾淨,反而使像更污濁了,旁邊的人見此情景就指責他,說他不忠於毛澤東,並說他這樣做是別有用心。另一件事是與林彪有關的。一個人到書店去買林彪的畫像,售貨員把像遞給他之後,他便把林彪的像裝在包裡。他交了錢之後竟然忘記了自己已經把畫像裝在了包裡,於是這個人就四處尋找畫像,這時一個人發現了畫像,買畫者隨口說了一句:看我這個人,淨幹一些騎驢找驢的事兒。這句話立刻招來了現場的人們對他的審查,人們質問他是不是想把林彪比喻成驢。
人在癲狂和偏執的狀態中常常會出現上述古怪的行為,而那些癲狂和偏執則是心虛的表現。共產黨剛剛開始奪權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弱小的組織,一連串歷史機緣和他們自己的努力使共產黨戰勝了強大的對手,從而成為中國的執政黨。1949年之後,他們又要面對冷戰時期的國際封鎖。與各個對手相比,共產黨總是顯得比較弱小,這就使共產黨長期處在比較緊張的狀態中,他們非常關心自身安全。在這個大背景下,毛澤東又發動了文化大革命,一大批共產黨官員受到了懲處,這些官員對此很不服氣。於是毛澤東就對社會嚴加看管,以求得將所有的不安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在注意階級鬥爭的新動向的氛圍中,人人目光敏銳、洞察秋毫,發現敵情是男女老少的必備武功。如果毛澤東不鬥爭大批的官員、知識份子和社會上的其他人士,那麼毛就不會那樣過度心虛。實際上毛澤東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他去世後不到一個月,他的妻子和他的信徒就被他選定的接班人和他的內廷總管給抓了起來。毛去世兩年後,他的政治綱領也被他原來的部下修改了。
現在人們的心虛和文化大革命時代人的心虛又有什麼區別?
博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田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