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大學改名成風潮 小心砸了招牌
許多人嫌自己名字筆劃不好,或是學業、事業不順心,於是改個名字,也改改運;近來中國大陸也刮起這股風潮,可是改的卻是學校名字,不管是順應潮流也好、或是學校重新定位,都給學校師生及校友帶來相當衝擊、不滿。據北京晨報報導,一個叫了50年的老字號學校「北京廣播學院」,現在改成「中國傳媒大學」,「北方交通大學」變成北京交通大學」,不勝枚舉的更名行動令許多人無所適從,也有許多師生對此決策頗為不解,因為原來的校名名氣大,改了名字倒像是新的民辦學校,對擁有歷史記憶的名校而言,真是得不償失。
不過這似乎是中國大陸近幾年來高等教育的新走向,一股全新的高校改名浪潮又呈風起雲湧之勢,不少不少高校紛紛從「學院」升格爲「大學」。1993年,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爲「中央民族大學」。1994年,北京外國語學院更名爲「北京外國語大學」。高校升「學院」爲「大學」,能給學校在辦學經費、學科點批設等多個方面獲取更多的益處,因此備受高校及其所在地政府的重視。雖然教育部對升格的條件有嚴格的標準,但仍出現了一批從「學院」更名爲「大學」的高校。
有的學校名稱更是改得徹底,像「海淀走讀大學」改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改為「北京語言大學」,改頭換面之後,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它到底是原來的哪所學校。
新浪網校園頻道針對高校改名的推出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認爲改名「是促進學校發展的好事」的佔22.13%,認爲「會浪費了原有的名聲」的佔49.71%;認爲改名「影響挺大,不認識它了」的佔到 64.67%,只有5%的表示改名後「更喜歡它了」。
不到一成的人能接受、認同新校名,可見改名茲事體大,絕不僅是換塊招牌而已,對於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有決定性的影響。一位原北京輕工學院的女生說,「我們原來學校的輕工專業非常有名,現在和商學院合併成了工商大學,我們的專業優勢反而被埋沒了。此外,家長們也迭有抱怨,因為不知道這些新名稱原來到底是什麼學校,報考之前還得重新打聽一番。
不過,當然還是也有必須改名理由的學校一些大學的名稱始於歷史的某個時期,雖然它們發展到現在已成爲具有一定名氣和歷史積澱的學校,但爲尋求更大的發展,寧願在新名下重新積累。「海淀走讀大學」改爲「北京城市學院」是個典型案例,因爲「走讀」在今天已經屬於過時的詞語。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以辦學特點如「鋼鐵」、「廣播」等來命名的高校走上改名之路。
大學改名問題看起來見仁見智,但是師生、校友總是對舊名稱有歷史情感,任意讓行政力量凌駕在教育實質之上,將置大學尊嚴於何地?何況品牌本身也是行銷策略之一,所以多數人認爲,大學改名必須要慎重。改不好,極有可能落到既傷害師生、校友感情,又沒能提升辦學空間,造成品牌流失的尷尬境地。
- 關鍵字搜索:
-
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