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望子成龍的母親把天才變成了低能兒

 2004-09-14 00: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美國的諾伯特.威納是一個絕對稱得上「神童」的人。他7歲便開始閱讀但丁和達爾文的著作,12歲進塔夫茨學院,14歲大學畢業,18歲取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他的自傳《昔日神童》一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所謂「神童」是指那些在求學之年(中學或以下)已具有達到成人智力標準的兒童,社會對「神童」過分渲染是錯誤的。威納還以自己的經歷向全世界呼籲:神童並不為社會所需,他們脫離了現實社會,大都是生活中的低能兒。


魏永康,湖南省岳陽市人,也絕對是個神童。他兩歲開始識字,8歲上中學,13歲以高分考進湘潭大學,17歲考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21歲卻因難以與人相處和生活難以自理而肄業回家。

魏永康的天賦是他的母親曾學梅發現的,此後她和丈夫魏永南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去年7月魏永康肄業回家,曾學梅覺得兒子不爭氣,非常生氣,和兒子的關係陷入了僵局,至今沒有好轉。

9月4日下午,在接受採訪的一開始,曾學梅就對記者說:「永康又和我鬧彆扭了,中飯還沒有吃,現在把自己鎖在房間裡。」說著,她毫不掩飾地在記者的面前大哭了起來。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的採訪也總是被打斷,因為她每隔一會兒就要去勸兒子吃飯,但直到採訪結束,倔強的魏永康都沒有肯吃飯。

高智商和低能力,如此矛盾地出現在被稱為「天才少年」的魏永康身上。這個巨大的反差讓我們再一次反思所謂的「天才教育」。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在曾學梅看來,她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熱切地期盼著兒子早點成才。「當發現兒子有非同於一般人的智商後,我承認我確實非常興奮。為了激勵自己和兒子,我在家中的牆上用毛筆寫下了一行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直到現在,這行字還留在家裡。現在想起來,我太心急了,有些拔苗助長,教育方法也不太對,沒有把孩子全面教好。」曾學梅承認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做錯了。

為了讓魏永康一心讀書,她包辦了兒子所有生活上的事,「飯都是我餵給他吃」。曾學梅毫不隱瞞地說:「我兒子是男孩子,我心目中的男孩子只要讀書,不要做家務。除了永康去北京的幾年,我一直都在他身邊。他的起居基本上都是我照顧的,幫他打洗臉水,幫他鋪床,餵他吃飯。」

魏永康稍微不服,她就「武力」制服。「當然我捨不得打他,只是輕輕地打一下或者說上兩句。有一次,永康惹他爸爸生氣,他一下子就往永康頭上打了兩下。我立刻和他爸爸吵了起來,我說孩子的頭不能打,他還要讀書,考博士。」在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後,曾學梅再次向記者強調,「我真的心疼永康,他要讀書,我不想讓他在別的問題上牽扯太多的精力,這樣對他的學習不太好。」

魏永康的老師們也提醒過曾學梅,要對孩子進行成人教育,教他如何做人。但曾學梅說,在她心中,學習比什麼都重要。「有同學曾塞給永康《紅樓夢》、《西遊記》這些書,我沒有讓他看,全都沒收了。學生就應該讀教材,就得圍繞教學計畫、考試提綱這根指揮棒轉。」

這位固執的母親還告訴記者:「永康是1983年出生的,在兩歲的時候就認了1000 多個字。在認字之前,他還不會說話,我就教他認東西。我說永康,床在哪裡,他就用手指;哪裡是碗,他也指。當發現他具有超人的記憶力後,我就把幾個字寫在牆壁上,結果他對這些字特別感興趣,每天還扶著牆壁一邊走一邊問,怎麼念爸爸的爸字,媽媽的媽字。」

曾學梅的這種教育方法也取得了效果,魏永康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書,站也看書,坐也看書,時刻都在看書。「我給永康定的生活目標就是要考上博士,當上科學家,一心一意搞研究。可他就是不聽我的話,聽話的話早就上了博士,就不會肄業回家了。」對於兒子一年前肄業回家的這件事情,曾學梅仍然耿耿於懷。當然,她也承認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一些問題。為此,她給記者輕聲地念了一首自己寫的打油詩:「好苗是永康,園丁是我,土地是我,可我教子無方……」

「讓他母親陪讀是個錯誤」

記者和魏永康在湘潭大學物理繫上課時的班主任黎培德取得了聯繫。這個不善言辭的學者在談到魏永康的時候卻顯得滔滔不絕。「1996年,僅僅13歲的魏永康就來到我們系裡。考慮到他年紀還小,我們同意了他母親曾學梅的要求,可以過來當陪讀。系裡還破例給他們母子倆安排了一套一室一廳的住房,並安排曾學梅在系裡做後勤雜工,每月也有幾百元收入。」

黎培德對魏永康的不諳人事記憶猶新。「在人高馬大的同學中,魏永康彷彿是稀有動物。他極不合群,與人交往的方式僅僅是一句話--『你好』,或者一個動作--握手。禮儀常識他知之甚少,甚至幾乎沒有這方面的概念。他很少主動和人打招呼。到我家來也不管我是否已休息,他經常就『砰、砰』地敲門。我去開門了,他一句話不說,就朝我擺電腦的房裡直奔。有一次,我們幾個老師帶他去拜訪別系的一個教授,進門後他發現人家在看報紙,二話不說,就從人家手裡拿過報紙,自顧自地看起來,我們在旁邊都呆了。」

魏永康也有調皮的一面,但往往就出了格。黎培德說,他曾聽自己的學生說過:在讀大一時,魏永康一天在系裡的辦公室玩。他突然撥打了119,謊稱學校發生火災。幾分鐘後,消防車呼嘯而至……讓人哭笑不得。魏永康迷上了電腦後,很快就學會了編程,能破解別人的電腦密碼。一次,他將一個同學存在電腦里加密的情書破解了並公布出來,同學撲上來要揍他時,他卻正讀得哈哈大笑。

黎培德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當時真不應該讓他母親到學校來陪讀:「我們這個決定是錯誤的」。「『為學須得先為人』,這是我一直希望灌輸給魏永康的理念。我總想給魏永康看一些關於科學家傳記等方面的書籍,但是每次他媽媽都很不高興,認為是些閑書、雜書,不准他看。曾學梅還向兒子的同學要了一份課程表,以便隨時對兒子的課程進行檢查。」

在魏永康讀大三的時候,系裡領導決定,把他搬到集體宿舍。為了說服曾學梅,他們還頗費了一些腦筋。「我們都知道很難說服曾學梅,她擔心沒有了自己的看管以後,孩子就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系裡的領導輪流出面,一個一個給她做思想工作,給她講利弊,耗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雖然她同意了,但是作為交換條件,她沒有放棄做勤雜工。因此,她想見兒子還是很方便。」說到這裡,黎培德的語氣中透著無奈與感傷,「曾學梅常常在魏永康上課的時候站在窗戶外面往裡看,也經常到兒子的宿舍去,這讓其他同學有點尷尬。這種做法給老師和學生都帶來了困擾,我們也實在沒有辦法。就這樣,魏永康的四年大學生活都是在母親的陪護下度過的。」

「魏永康開始反抗了」

黎培德還告訴記者:大學裡的同學們都稱呼魏永康為「小康」。對於這位比自己小几歲的弟弟,他們都喜歡逗他玩耍。但他母親並不樂意兒子有這樣的社交。

曾學梅也曾向記者提到了這一點:「永康的大學同學經常喊他去玩,尤其是他同一個宿舍的。我擔心因此影響兒子的學習,禁止他參與學習之外的一切活動。永康經常因為這和我生氣,要麼就是不和我說話,要麼就是不吃飯。」

魏永康生母親氣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大四畢業前,他要去北京參加中科院面試,曾學梅堅持要陪他上北京。以當時湘潭大學的物理系主任顏曉紅教授為代表的學校老師堅決不同意,顏曉紅甚至對曾學梅表示:「你要是送他去北京,我們馬上通知中科院取消他的資格。」魏永康也很反對媽媽陪同前行。在魏永康臨走的前一個晚上,母子倆發生了爭執。

在接受採訪時,曾學梅對回憶這段往事表現得很牴觸,她是斷斷續續講完的--

「我堅持要和他一起去,他長這麼大都沒有出過遠門,我不放心。」

「雖然系裡領導不讓我去,但我還是買了和他一趟車的票,我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永康。他的臉憋得通紅,不說一句話,就這樣坐在床邊,直直看著窗外。」

……

「我對他說,媽媽不去不行,你一個人要去考試,媽媽不放心。永康仍舊沒有說話,只是把我收拾好的行李用力往地上摔,反覆地摔……」

曾學梅長嘆了一口氣:「長這麼大,他還從來沒有發過這樣大的火。第二天一早,早飯沒有吃,他就走了。」

……

2000年4月,從未離開過母親半步的魏永康,獨自一人去了北京。幾天後,魏永康回來了。「很開心的樣子,和我交流了好久。」黎培德對記者回憶說,那是他與魏永康惟一一次長時間交談,「他很興奮地和我講起了在北京的見聞,還告訴我他去了夢寐以求的天安門。」黎培德說那一刻真的被魏永康那股小鳥出籠的興奮勁給感染了。

後來,魏永康如願進入了中科院,也開始真正脫離了母親的懷抱。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的缺陷開始在生活中暴露無遺,生活難以自理。大冬天,他不知道給自己多加件衣服,連穿衣吃飯都需要教授提醒,甚至赤腳在雪地裡走路,這樣很影響他的學業,學校不得不讓他肄業回家。

對於魏永康的肄業,曾學梅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去北京陪著他讀書,他就不會肄業回家,肯定能考上博士。」但是魏永康並不這麼認為,他曾向媒體表示,他恨自己的媽媽,他渴望快樂的生活。從北京回家後,他開始逃避自己的媽媽--曾學梅進房間給他抹席子、點蚊香,他幾步就衝了出來;媽媽出來,他又馬上回房把門鎖上。

一年了,母子間的隔閡越來越大,一天難得說上一句話。曾學梅在採訪的最後向記者吐露:「自己的親生兒子看到我就好像看到仇人一樣,我真的非常難受!」但轉瞬間,記者聽到魏永康的父親魏永南叫他掃地,這邊接著電話的曾學梅立即大聲地呵斥丈夫:「別讓孩子掃地,他還要看書。」

「別給孩子太大壓力」

在魏永康事件中,曾學梅無疑扮演了一個「罪魁禍首」的角色。其望子成才心切的心態造成了魏永康的畸形發展。她像挖掘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魏永康的潛力,辛辛苦苦將所有心思付諸兒子身上,惟一的目的就是讓兒子考上博士。但結果適得其反,兒子非但沒有在其設計好的人生路上走下去,反而以肄業暫時結束了自己的學業,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他們還勢如水火。個中緣由,值得深究。

北京大學兒童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嚴峰教授表示:「根據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專家王玉鳳的調查,中國3.4億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萬人存在學習、情緒和行為障礙。魏永康、鮑宇陽和前幾年火爆一時的『哈佛女孩』,都是家長們『望子成龍』 心切的體現。儘管魏永康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更多的孩子因為沒有那麼超常的智力而沒有受到那麼嚴厲的管制,但是中國孩子高分低能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共性,本來無可厚非,但殺雞取卵的方式讓孩子們承擔了過多的壓力。」

他還分析指出:「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望子成龍心切的家庭教育是一個薄弱環節。教育部門近幾年不斷強調將孩子們從過重的課業負擔、心理負擔中解放出來,甚至頒布減負令,實施素質教育改革。但是迫切期望子女成才的家長們不甘心,暗地裡仍不斷地給孩子加碼,請家教、上特長班、買輔導材料、自行佈置作業等。而且由於文化商人和媒體的不良宣傳和炒作,很多培養天才兒童的「革命性」學習方法、經驗深入人心,更強化了父母們原有的教育觀念,期望值盲目攀高,導致了許多負面影響。」

嚴峰憤怒地表示:魏永康考上中科院後,其母的教育模式備受追捧,當地很多家長想克隆天才,紛紛把孩子送到其家中要其管教。「這簡直是鬧劇。」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的勞凱生教授也指出:「今天這個時代,人們非常渴望成才,也因此走入歧途,特別是對於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早期的教育,充滿了盲目性。很多成人對於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缺少一種常人的心態--總想製造神童。也因此導致很多人在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值的基礎上實施教育,造成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很突出,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又會有很多問題。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智力實施了過分教育,而忽略了能力培養,結果對孩子造成了能力上的欠缺和人格上的扭曲。」

勞凱生教授同時指出:「一個21歲的小夥子,他的前途還非常遠大,他的可塑性也是非常強的。他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取得多大的成就,現在還不能定論。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信心,包括我們整個的學校、教育工作者、家長以及他本人都應該有信心。其實他現在欠缺的就是生活以及社會交往的能力,需要努力地改變自己,重新塑造自己。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親也要從自身找原因,擺正自己的心態,冷靜、客觀地全面培養孩子的能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