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人的口述實錄:在中國做志願者不容易
如今,在中國大城市,如果你隨便問一個人怎樣當志願者,很多人都會搖頭。來自美國的杜大偉在中國生活了5年,他向記者談起了對志願者的看法。不願意當「出頭鳥」
我曾問一個朋友:「中國社會是否關注志願者?」他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一小部分人關注,一小部分人不關注,其他多數人恐怕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如果你到街上問人們:「你是否該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90%的人都會回答「是」。但如果你問:「那你是否願意做志願者呢?」他們很可能說:「這個問題,我還沒考慮過。」
中國人向來不想讓自己看起來與別人不同,更不願做「出頭鳥」,因為如果出了問題,他們就會受到責備。即使不出問題,也怕被人議論:「你以為你是誰呀。」這種心態造成人們對志願者工作很謹慎甚至有些漠然。如果有人倡議去做志願者,很多人會隨大流,但很少有人願意第一個「吃螃蟹」。美國人恰恰相反,他會說:「從今天開始,我想做這做那,誰想和我一起做?」如果大家說:「我們才不跟你一起做蠢事呢。」他會說:「那我自己做!」這就是美國人的心態。他們總是想,不管怎樣,我要嘗試一下。結果可能失敗,但他們總要當第一個嘗試新事物的人。多數中國人不這麼做,因為他們非常在乎別人怎麼想。
志願者組織很難找
即使那些做志願者的人,也多以私人身份進行。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中國,志願者組織的宣傳比較少。要當志願者,首先想到的是找相關組織。然而,要找到這方面的信息常常要費很大力氣。如果找錯了部門,對方會冷冷地說:「我們不需要志願者。」就把電話挂了。
在美國,志願者組織的信息很容易找到。最常見的就是,一些慈善機構常在電視上播放節目,募捐和招募志願者。人們只要按提供的電話號碼和他們聯繫就行了。很多居民社區也有固定的志願者組織。
我和幾個朋友曾試圖建立一個志願者機構以幫助中國南部的窮苦農民。我們花了兩個多小時打電話,好不容易聯繫到主管這事的部門,但被告知,最少需要50萬美元的註冊資金。就我所知,因為信息和資金的原因,很多中國誌願者只能以個人身份做好事。
我認識一家電視臺的導演,一直在從事志願者工作。他每個週末都帶一些貧苦單親家庭的孩子去博物館等地方玩,讓他們在長知識的同時感受親情。他的行動感染了周圍的同事和朋友,現在有十幾個人和他一起做這件事,但他們的行動全是個人性質的。
對志願者的理解存在誤區
很多中國人認為:我不是有錢人,如何幫助別人?這種心態在我教的學生裡也挺普遍: 「等我有錢了,就去幫別人。」其實,幫助他人的方法很多:沒有錢,可以貢獻才能、技術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幫別人,你就是一名志願者了。我認識的一個香港人曾同北京宣武區殘聯合作,為殘疾人辦技能培訓班,教他們寫簡歷、找工作及做小生意的一些技能。
一些在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可能給被幫助者的生活帶來希望。我知道的一群大學生志願者,他們利用休息時間到外地來京打工人員的駐地演出,使那些打工者的生活變得與以前大不相同。志願者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我認為,中國社會應為志願者創造更多的方便和更好的環境,並為此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這是社會的責任。
- 關鍵字搜索:
-
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