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連戰造就了民進黨
依臺灣的政治生態,中國國民黨應該可以執政百年以上,但政壇上出現了宋楚瑜與連戰,使民進黨有機會取代中國國民黨。臺灣人本來就缺乏鬥爭的觀念,多數臺灣人只追求利益,不重視社會公義,中國國民黨政權統治臺灣時,多數資本家的臺灣人還是積極巴結中國國民黨權貴。當時中國國民黨屬獨裁政權,蔣家掌控萬年國會,人民也不能直選總統,連臺灣省長及北高兩市市長都沒有開放民選,只有極地方小型選舉讓臺灣人樣版的參與。
長期居弱勢的臺灣人遇到這些「雞骨頭」就大家搶,也因為搶「雞骨頭」而使各地區形成派系對立,各派系均爭相巴結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也成功的收編全國各派系,擺不平的地區就形成黨外勢力。當時的黨外勢力有一部分人是為政治理想而奮鬥,但也有一部分屬派系鬥爭敗陣下來的人,整個黨外勢力乃相當薄弱。中國國民黨收編了絕大部分派系,而且以「互惠」為整合組織的基礎,因而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
李前總統接掌政權之後,由於政治民主化,因而產生本土化的政權,國民黨也隨著本土化。雖然台獨運動人士將李前總統所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視為外來政黨,但絕大多數臺灣人還是將它當作「溫和」的本土化政治勢力,其特色是只擴展政治版圖,將政治意識模糊化。
依當時的臺灣政治生態,中國國民黨是可以延續百年執政,但巧的是政壇出現宋楚瑜,他不能接受連戰排在他前面,因而違紀競選。宋楚瑜利用臺灣人追求特權與利益的心態拔了不少中國國民黨的樁腳,因而形成一股相當大的勢力,可是他由親李登輝的角色變成反李登輝,所以,在政壇上也由「本土化」變成「反本土化」,雖然他的政治手腕高明,捲起一股相當大的勢力,但也刺激臺灣意識的凝聚,所以抵制他的人也相當多,這些「反宋楚瑜」的人就從「棄連保扁」或「棄扁保連」擇一推動,最後因民進黨造勢成功,加上連戰背離本土化,最後出現「棄連保扁」。
民進黨執政之後,遇上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加上在野黨立委的杯葛,顯現出政局不穩定的氣息,造成多數人消費意願降低,消費市場的蕭條更造成失業率竄升,對民進黨傷害相當大,加上媒體的炒作,民進黨要繼續執政是相當難。
綜合而言,民進黨的聲望是降低,但這次總統大選得票率卻不降反升,其原因是中國國民黨的策略錯誤,使民進黨執政的壽命得以延伸。以前多數中性選民唾棄中國國民黨是因為他們認為該黨腐化,但在二○○○年中國國民黨下野,脫掉「腐化」的包袱,憑其龐大的組織,加上民進黨聲望的滑落,所以屬國內實力最強的政黨。
宋楚瑜失去了公家資源,又不是高官,已不能以滿足臺灣人追求特權與利益的心態來擴張其政治版圖,所以他的政治勢力已一落千丈,二○○四年的總統大選若呈三足鼎立,泛藍營必定出現「棄保效應」,而且是「棄宋保連」,民進黨難逃下野的命運。可是泛藍營迷信只要他們整合成功,加上媒體的助陣,必定可以拉下民進黨。只是藍綠對決卻形成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對峙,刺激臺灣意識的成長,民進黨的聲望雖然降低,但由於臺灣意識的成長,使民進黨的得票數不降反升,加上媒體人對槍擊案扭曲事實以及刻薄的評論使民眾反感,媒體對泛藍營而言,可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本來民進黨的實力不足以延續執政,可是因為連戰策略錯誤,使陳總統得以連任。中國國民黨若是以在野的身份重整旗鼓,拋棄腐化的包袱,回頭與民進黨爭臺灣意識的票源,因其組織的龐大,加上民進黨聲望的衰退,四年後民進黨要繼續執政還是相當難。可是,中國國民黨敗選後,沒有辦法接受失敗的事實,訴求一直在變,以「想像」取代「證據」,民進黨則低調處理,嚴厲約束泛綠支持者反制,所以在中性選民眼光中,覺得泛藍營是無理取鬧,而民進黨卻是受害者,所以政治版圖起了相當大的變化。
最嚴重的,是中國國民黨被一些不認同臺灣的中國法統勢力牽著鼻子走,先發動群眾再來找理由,設立「民主廣場」,卻追打聲音不一樣的人。當年民進黨是為追求民主而發動群眾運動,為公益而爭,與私利無關,但還是有很多民眾相當反感,因為他們沒有政治意識,只覺得民進黨擾民,甚至於是暴力。政治民主化之後,群眾運動更變了質,絕大多數是為了私利,與公益無關,所以對群眾運動反感的人愈來愈多。這次總統大選之後,中國國民黨將群眾運動當作「仙丹」來服用,不知道它已變成「毒藥」,而且是劇毒,因為泛藍營的群眾運動提不出讓中性選民可以信服的訴求。
中國法統勢力本來就不認同臺灣,寧可讓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統治臺灣,也不願意臺灣產生本土化的政權,他們聲音大,動作劇烈,可是終究是少數人,中國國民黨將「聲音大」誤為是「人數多」,以為民氣可用,不知道已經趕走了一大堆選民,讓民進黨撿到便宜,連戰真的是造就了民進黨。
(小千尋)(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