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關於銀行改革的觀點無法自圓其說

吳敬璉先生是一個公認的推動市場經濟的大力士,中國經濟風雲人物,國家倚重的高級智囊團成員,中國政府的首席經濟學家。他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經歷,決定了他已經處在一個不是新時代的鋪路石,就是新時代的絆腳石這樣一個特殊位置上,他的一言一行幾乎都會關係到億萬中國人的當前處境和未來前途,因此,凡是關心個人命運和國家民族前途的中國人,都有必要對吳敬璉先生的理論主張進行密切關注,也希望吳敬璉先生對自己的言行高度警惕!

一 吳敬璉先生的言論是否可以自圓其說?

經濟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科,這是因為,任何一個經濟要素基本上都不是靜止的,而是時刻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各個經濟要素之間還存在著或正向或反向的聯動關係。因此,這就要求經濟學家時時刻刻要用大系統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做到這一點,他的言論才能夠自圓其說,經得起推敲和實踐的檢驗。

吳敬璉先生的言論很多,但是吳敬璉先生的言論是否做到了自圓其說,還是請大家一起看一看:

(例一)吳敬璉先生在《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與展望》一文中有兩段話,其一是:「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增長週期。但是由於過分著重於GDP 的增長,一些深層次的矛盾積累起來,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其二是:「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形勢非常好,第一季度增長9.9%、、、」
由此可見,吳敬璉先生一方面反對「過分著重於GDP的增長」;可是馬上又把9.9%的GDP的增長當作「經濟增長形勢非常好」的幾乎唯一根據,自食了其言。

(例二)吳敬璉先生在《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與展望》一文中還有兩段話,其一是:「當前由政府主導的投資過熱,導致過高的增長成本,這給中長期的發展帶來了隱憂」;其二是:「我們終於可以說: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期。、、、這次新的強勁增長是不是健康的?我認為,從它的推動力量看,即從供給方面看,答案應當是肯定的。新增長週期的推動力量是什麼?主要是民營經濟。、、、從這方面可以說,當前的經濟增長是有堅實基礎的,是健康的。」
吳敬璉先生一方面說投資過熱是政府造成的,另一個方面又說經濟新的強勁增長,主要是民營經濟推動的。作為一個學者,吳敬璉先生既然能夠作出如此重大的結論,就應該說清楚政府投資過熱和民營經濟推動,在9.9%的GDP增長中各自佔有多大比重?根據是什麼?但是吳先生卻對這些關鍵問題避而不答。
可見,吳敬璉先生過於急迫地想表達自己的願望,卻丟掉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嚴謹,實質上也就忘記了自己擔負著的特殊的國家責任。

(例三)、、、


二 按照吳敬璉的思路進行銀行業和金融體系改革能否消除中長期風險?

雖然吳敬璉先生把GDP的強勁增長的功勞借花獻佛送給了民營經濟,但是吳敬璉心裏卻很十分清楚,GDP的強勁增長並不是靠民營經濟推動的,而是靠20%的貨幣供應的過量增長和財政赤子、銀行壞帳來維繫的。他也分析出了投資效率低下的問題,他也已經看到了「泡沫最終破滅必然造成的巨大社會福利損失」的危險。但是接下來,吳敬璉先生卻犯了一個讓國家民族都要為此而致命的嚴重錯誤!

按照吳敬璉先生的說法,解決投資效率低下這一根本性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全面推進銀行業和金融體系的改革。

吳敬璉先生的根據是:「目前投資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而不是獨立的市場主體,資本資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黨政領導機關的影響,而不是由市場機制進行。為瞭解決這一問題,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化改制、股份制銀行的股權優化和公司治理的完善、民營銀行的市場准入、縣域金融體系的重建、利率市場化以及債券、股票等證券市場在規範基礎上的發展等等,都需要加緊進行。」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若吳敬璉先生推進銀行業和金融體系改革的願望得以實現,由「投資效率低下這一根本性問題」引發的中長期風險是否就可以消除呢?


1 誰來釋放前期政府投資慣性?

吳敬璉先生也承認,最近四年,中國每增加5-7 元投資才能增加1 元的GDP 產出,並且這些投資主要來源於政府投資,是全國各地政府大搞「形象工程」的熱潮,修大廣場、蓋辦公大樓、鋪大草坪美化市容等等流行風氣形成的。有些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投資是有慣性的,尤其是高成本的投資慣性更大。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的投資主要是由銀行貸款形成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拖欠的工程款,因此政府只有拆東牆補西牆,貸新款還舊債才能勉強應付債務危機。如果國有銀行一旦成為股份制銀行、民營銀行或縣域金融體系,這些銀行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政府干預,可以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自由地參與市場行為。也就是說,該貸款的我才貸款,不該貸款的,天王老子也別想動用我一分錢。政府的後續投資就要被徹底斷絕,債務-危機就會迅速爆發,債務危機就會很容易地演變為政府-危機,政府-危機就會很容易地演變為全國性的、、、

2 巨額銀行壞帳誰來承擔?

吳敬璉說加快銀行業和金融體系改革的一個主要理由是「現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高達25%,加上1999年撥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1.4萬億元,不良資產差不多有貸款餘額的40%。中國清理現有的不良資產大約要花3萬億人民幣。」 可是,在銀行業和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讓誰來承擔如此巨額銀行壞帳呢?吳敬璉先生卻沒有解釋清楚。

可以預見,在改制過程中,巨額銀行壞帳肯定是誰也不願意承擔的。但是,無論這些壞帳由各家銀行各自繼續承擔,還是最終由中央銀行增發基礎貨幣來填補虧空,在改制過程中或改制後,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都會極度增大。這是因為:

如果這些壞帳由各家銀行各自繼續承擔。銀行虧空的這些貨幣,基本上都是公民個人或各類經濟體的存款,這些錢早晚是要還的。如果銀行是國家的,儲蓄戶們就會感到很放心,他們不會擔心國家會破產。但是,國有銀行一旦改製成股份制或私有制銀行,再加上改制過程中或改制後不可避免會出現各家銀行爭奪客戶貶低對方惡性競爭等亂象,儲蓄戶們就會對銀行實力產生懷疑,擠兌現象就難以避免。本來銀行就存在巨額壞帳,再加上銀行各自利益更加獨立和銀行總數的增多,各家銀行現金庫存基數相對下降,調劑困難,因此,一次小范圍的擠兌就很可能演變成大規模的擠兌,根本不用等到2007年,拉美國家出現的銀行危機就會有極大的概率在中國重新上演。
如果這些壞帳由中央銀行增發基礎貨幣來填補虧空,那麼貨幣供應總量就會在短期內積聚膨脹,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實物價值量就會急劇貶值,再加上儲蓄戶對改制後的銀行缺少信任,金融危機同樣有極大的概率在中國上演。


3 銀行改制後,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有效率的增長?

假如,以上兩項推測,都沒有發生,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化改制等都按照預想的目標順利完成,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有效率的增長呢?

按照吳敬璉先生的設想,改制後,銀行就可以脫離政府干預,把主要資金都投入到有效率的民營經濟上,中國經濟就能實現有效率的增長。可是大家都知道,有效率的增長必須滿足最基本的兩個條件,一是企業要有充足的資金週轉,二是市場需求要旺盛。銀行改制後,能否滿足企業這兩個條件嗎?答案是:不能。

首先,改制後的銀行,最主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努力迴避貸款風險。而絕大多數民營經濟都剛剛起步,再加上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後的現狀,並不會因為銀行改制了,而獲得同步的改善,再加上政府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貸款優惠政策也會被同步取消,因此,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並不會因為銀行改制而得到同步緩解,甚至會更加惡化。
其次,銀行未改制前,市場需求主要是有政府投資啟動的,而銀行改制後,政府投資啟動的市場需求消失了,因此有效需求就會更加不足。沒有市場,民營經濟就是有三頭六臂,又能如何呢?

由此可見,若國家全面接受了吳敬璉先生推進銀行業和金融體系改革的建議,不等中長期風險爆發,眼前的危機就要全面爆發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高木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