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洋東西,夕陽一樣紅-美國亞洲移民的「老年之家」

 2003-10-29 07: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出生的李夙儀從小聽到的童話傳說結尾是終成眷屬的愛侶最後和他們的父母親與小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王子與公主白頭偕老、從此過上幸福生活。成年子女承擔照顧年老父母的責任,為他們養老送終是東亞地區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含飴弄孫也是每一個亞裔老人的夢想。然而,對於一些移民美國的亞洲家庭來說,選擇「美國方式」渡過生命最後的階段-進入養老中心-已經成為他們美國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八十二歲高齡的李夙儀,在首都華盛頓中國城餐館裡工作了二十年,經歷了第一代華裔移民都遭遇的夢想、辛酸和光榮之後,不得不接受她所選擇的美國生活一個不常被人說起的結果-晚年進入養老中心。

亞裔移民與其子女不得不做的艱難選擇

文化上的禁忌,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曾經使很多在美國的亞洲老人與他們的兒女很難接受將老人送入養老中心的想法。他們怕亞洲老人很難適應以西方人為主的養老院生活,而兒女的心中總有揮之不去的罪惡感。然而兒女要工作、有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兩難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最近一些新形式的養老院應運而生,使得亞裔老人能夠在適應西方世界老年生活的同時,保留一些自己的文化與生活傳統。

李夙儀已經在位於馬里蘭州一家養老中心生活了三個月,和其他的老人們一起看港台電視連續劇消磨時間。養老中心的食堂不時傳出米飯的香氣,壁爐前則裝飾著盛在花瓶裡的文竹。養老中心一共六名員工,都講廣東話或者普通話。

李夙儀是一位第一代移民,育有七個子女。在來到養老中心以前她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很難和兒女生活在一起。進養老中心之前她有兩次忘記按時吃治糖尿病的藥而被送進了醫院,在家經常整天不說一句話。她自己覺得這樣的生活不如和其他中國老人一起生活在一個中國式的養老中心裏。她說,「我不得不來這兒,沒有人能夠留在家裡照顧我。你可以和你的家庭生活在一起,但你的孩子白天需要出去工作,老人沒有人陪,這太糟糕了。」

無論這些養老中心有多麼的慇勤好客,亞裔移民對「養老」和「孝敬」的文化禁忌仍然纏繞著這些家庭。亞裔家庭很少願意對外人講他們如何送老人進養老中心。李夙儀的孫女,26歲的李凱茜說即使在家庭內部,將奶奶送到養老中心的事情也很少被提及。整個家庭都知道將老奶奶送到有專人護理的老人之家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家裡人每週去看她三次,幾乎每天都打電話,但凱茜的父母對此仍然感到非常愧疚。

應運而生的「多文化」美國養老中心

美國退休人員的老年生活主要依賴美國的「社會安全制度」,它始於羅斯福的新政時期,願旨是為應對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衰退,替退休人員準備養老金。1935年,美國通過社會安全法(Social Security Act),開始了這樣一種全民保險制度。

第二代亞裔移民面對退休後的生活同第一代比情況非常地不同。在第一代父母血汗勞作的支援與教育下,第二代亞裔移民大多有穩定的工作與相應的社會保險,而且他們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在這個問題上已經非常現實了。比如李夙儀的兒媳、李凱茜的母親就表示當她退休時也許會回到中國。但目前已達高齡的第一代亞裔移民很多都是在中年之後才到美國的,所以英語水平有限,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累積社會安全福利,年老後主要依賴兒女過活,雖然他們很多都享有聯邦政府的免減低保醫療費用的福利。

聯邦法律規定大多數老年中心不可以做廣告來宣傳自己針對某一個特殊的種族提供服務。但從實用角度而言,提供某一特殊服務的老人中心自然可以吸引某一特殊客戶群體。

美國人口統計資料顯示亞裔人口只佔65歲以上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二,而拉丁裔佔其中的百分之六。到2050年預計亞裔老人的數量將會上漲三倍,而拉丁裔老人的比例則會上漲到百分之十六。在華盛頓地區目前為止還沒有拉丁族裔為主的老人中心,因為這裡的人口總體來講比傳統的移民通道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等地要年輕一些。但隨著老年人口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專家指出針對某一特殊文化群體的養老中心將會適應市場需要而出現得越來越多。

目前有一些老年中心是由於他們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偶然成為為特殊種族服務的養老設施的。還有一些老年中心則特意提供了多語言服務人員與特殊食譜來吸引特定的種族如古巴,墨西哥,中國,韓國,越南與印度後裔。

位於西雅圖的全國亞洲太平洋地區老年中心的執行總裁克雷頓.馮認為這種趨勢類似於同一種族的移民願意集中在某一處聚居一樣。「人們很久以來就有一個傳統,如果離開家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生活,那麼就會尋找一處與以前的生活有共通點的地方居住。」

不同的天空,夕陽一樣地紅

在赫華德郡,韓語系的移民們居住在兩個小規模的養老中心裏。而且每個養老中心都有長長的等待名單。而去年開業的「格雷斯之家」華裔養老中心只有七個空床,卻招來了二十位應徵者。這三家地方性養老設施都是由移民創辦的,創辦者們都是直接體驗了那種子女將老人送到養老中心的羞愧感與罪惡感,所以在提供服務時尤其注意子女和老人兩方的敏感性。

44歲的格雷斯.王現在與父母住在一起,同時也是「格雷斯之家」的經營者,她說自己有一個姐妹由於要照顧患病的公婆而無法由香港移民美國。格雷斯的父母八年前來到蒙哥馬利郡。他們不願意離開香港,但卻無法抗拒美國的福利與安全感,因為他們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住在這裡。

「我們的父母在年輕時為了子女辛勤工作,現在他們想和我們住在一起,照顧他們是我們責任,」 「格雷斯之家」華裔養老中心的創辦者格雷斯說。與此同時她也堅信有一些傳統需要一定地改變,尤其是年邁的父母生病需要24小時照顧的時候。她說,「照顧老人是兒女的責任,但與此同時兒女也需要謀生,如果他們讓老人自已呆在家裡,那麼情況會更糟糕。」格雷斯之家裡所有的住戶年紀都超過80歲。

經營一家韓裔「老人之家」的老闆說,在開張之前她曾在另一個養老中心工作,看到養老院裡幾十個老人中只有一位韓國老人。當她第一次用韓國話向那位老人打招呼時,那位老人的眼淚奪眶而出,對她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地方,但是不適合韓國人居住。」 那位老人說她無法同其他住戶溝通,其他住戶也不理解她。老人的這番話成為了她開辦專為韓裔服務的養老中心的動機。

紐約法拉盛地區是華人相對集中的地區,華人經濟文化也相對發達。那裡新落成的福壽老人活動中心雖然不提供生活起居醫療照顧,老人們都是當日來去,但卻是華裔老人安享晚年的心靈寄託之地。在那裡他們可以像國內的老人們一樣聚在一起打拳練劍舞扇玩牌,聊聊家長裡短,互相關心愛護。每個月月底的禮拜五還要給這個月過生日的老人家祝壽慶生。

一些老年人也逐漸意識到與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也並非總像民間傳說裡描寫得那樣美好。80歲的韓裔老人鄭樸蘇兩年前被送到養老中心時曾流下傷心的眼淚,但是去年當家裡人讓她搬回家時卻被她拒絕了。鄭樸蘇老人的一生都在照顧別人,先是她在韓國的婆婆,然後是她在美國的四個孫子孫女。但是在養老中心她對任何人都沒有義務。她通過翻譯對記者說現在她有時可以見到自己的孩子,有時不可以。但當她與子女見面的機會變少時,見面後反而更加愉快。但當大家住在一起時卻並不總是這樣。從某種意義上說,住在一個養老中心已經成了鄭樸蘇老人美國夢的一部分。「我認為古老的傳統並沒有給人很多的自由」 ,她微笑著對記者說:「現在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事情。」

杜菁琳,《華盛頓觀察》週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四十期,2003年 10月30日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