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流失海外文物回歸的痛與難

 2003-07-18 04:2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流失海外文物,與顛宕的中國歷史聯繫在一起,與我們民族感情聯繫在一起的,祖宗的遺留在海外漂流,是很多中國人心頭難解的一個結

  龍門佛首上的刀痕


  2003年7月5日,16件上自北魏下至宋代的佛雕藝術品,從美國歸來,重現於北京飯店的千米藝術長廊。

  更為不可多得的是,兩件佛首在經過百年流離,輾轉多個國家多個收藏者之後,終於可以與尚存於國內的佛身相聚。

  當人們用電子技術將這個佛首復原到斷頭折臂的佛身上時,發現那道砍痕從佛的頸部斜向佛的前胸,100年後,這條深深的傷痕終於可以彌合在一起,大佛身首也有望相聚了。

  經中國美術學院美術系教授湯池查考核對,它們就是龍門石窟北魏時期彫琢的古陽洞「高樹造像龕」主佛的佛首,和唐代龍門火頂洞一尊左脅侍菩薩的頭像。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雲崗石窟被毀佛像達1400多尊,龍門石窟有800處盜跡,天龍山石窟二十一窟不見一具完整的佛像。

  就這樣,這些絕代藝術品就在當地保甲長和土匪的刀斧之下變成碎塊,運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後運往美國。現在佛首頸上利器砍砸的傷痕依然,當年搶劫情景一下子就歷歷在目。

  16件佛雕,主要是來自龍門、雲岡、天龍山石窟被盜、倒賣出國的佛首、菩薩頭像、浮雕飛天、護法石獅等。它們是中國古代佛教最盛時期的見證,同時也是中國雕塑藝術創造性最為強盛時期的見證。

  在從事佛教考古研究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金申的眼裡,這16件作品具有「北魏之麗脫俊秀、東魏之單純簡潔、北齊之樸拙、隋之求實、唐之豐滿富麗、宋之寫真傳神」。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們再也不會流落海外了。」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此次文物回歸的操辦者鞠肖男說。

  民族幾多劫難,文物幾多流失

  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究竟有多少,這是一個至今沒有搞清楚的問題。

  自1947年就從事博物館工作、今年已經81歲的史樹青,還擔任著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說起此事老人嘆息不已,他說,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真是太多了。它們就像是一粒粒的珍珠散落於世界各地。

  史樹青說,中國文物自1840年以來有幾次大的劫難:

  1840年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文物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對園內四五十處殿堂文物進行了空前洗劫,大量稀世之寶,包括《永樂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著是八國聯軍在北京縱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頤和園全部被劫。自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所失「已數十萬不止」。

  除了宮廷文物之外,就是對中國邊疆文物的盜奪。一生多次前往新疆、敦煌考察的史先生對此也耿耿不能釋懷。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國等國的「考古學家」、「漢學家」等,曾幾十次以考察探險為名到中國西部地區,掠走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斯文.赫定和伯希和。斯坦因在敦煌以少量銀子「買」走9000卷文書和500多幅繪畫,都是稀世珍品。

  然後是抗戰時期,國家戰事不斷,無暇顧及,國內軍閥、奸商勾結外國商人大肆盜賣,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

  解放以後中國制定了嚴格的文物出口政策,文物外流情況得到扼制。但自1980年代後的文物走私又使文物大量外流。

  究竟有多少文物在這20年中流失,也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史樹青說,學者們只能從遍及全國的盜墓和零星的緝私數字裡猜測到其規模。

  在河南、山西、陝西等文物大省,不法份子盜墓嚴重。青海在幾個月時間裏被毀古墓1000餘座,5000多件新石器時代珍品被哄搶一空。據有關媒體報導,近年來發生盜挖古墓案件10萬餘起,被毀古墓20餘萬座。海關的資料是:2000年全國海關查出文物走私案件240多起,收繳國家限製出口文物8000餘件。而這僅僅是海關對5%的出境貨物抽查中發現的。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說,他只知道很多文物走私到香港,自1980年代以來的文物走私成就了香港文物市場。現在在香港,中國的彩陶罐已經不值什麼錢了,原因就是走私過去的太多了。

  追討國寶的民間力量

  文物界有個最讓人傷心的說法,就是:安陽殷墟雖在,但要看甲骨文卻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學卻在國外。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說,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一但離開產生它的文化母體,其價值就大失。美國大都會藝術館收藏的從北京倉智寺拆去的明代木構藻井,儘管保護得不錯,但又有什麼意義呢?藻井是要和整個建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顯示它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為了使流失海外文物回到祖國,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查清究竟是什麼文物流落到了什麼地方。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林樹中自1985年秋開始去海外追索國寶,其中的甘苦他體會得最深。

  林樹中應邀去美國講學,看到遍體鱗傷的浮雕時,內心受到強烈的衝擊:「我下決心尋找和記錄流失海外的國寶實況。我想即使不能收回,也要把它們記錄在案,給後世一個警示和備忘。」

  近20年來,林樹中用於考察的資金超過10萬美元,這幾乎是他全部的積蓄。《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就是這種追尋的結晶,其中彙集了羈留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古代藝術珍品2000多件。

  故宮博物院等機構近年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都是對某類文物的梳理,不足以搞清整體的情況,即便是一類文物,也往往因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做到完整全面。

  史樹青說查清解放前遺失海外文物的工作一直沒有大規模地做,現在所做的工作離摸清整體狀況還相差得很遠。

  這是一項艱鉅而浩大的工程,其複雜和艱難程度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記者瞭解到,目前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正在啟動一個信息中心,將流失的文物一一登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流失文物的資料整理工作。

  近幾年來出現了一股難得的文物回國現象。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主任張永年說,一種來自民間的力量已經在海外文物回歸中發揮著作用。

  中國文物協會常務理事鞠肖男用「千載難逢」來形容近幾年來出現的海外文物回歸中華的形勢。他說這有三個原因,一個是中國20年來的繁榮,國民實力增加;二是世界經濟下滑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三是國內國外愛國力量合作,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這種機遇一百年不曾有,將來也不會多」。

  16件佛雕的回歸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鞠肖男告訴記者,16件文物的擁有者是美籍華人陳哲敬先生,他從1960年代開始收藏流散於美國的中國古代雕塑。40多年來投入了一生的積蓄,直到現在還住在40平方米的小屋裡。

  現年70多歲的陳先生,雖然一生拮据但所藏頗豐,其所願就是希望這些文物能夠回到中國。鞠肖男拿出一份他和陳先生的協議說,陳先生在裡面明確表示,一是希望文物能夠留下來,二是視收藏者(比如龍門石窟)可以給出最低的價格。

  而和陳先生取得聯繫並最終促成此事的北京九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體會到民間身份的便利。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主任張永年說,流失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十倍於現存於各博物館的文物,一方面要靠國家出資回收,另一方面民間的參與也十分重要。去年5月基金會和保利集團接觸,大家商量合作,發起了建立搶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專項基金。

  2002年,首屆中國文化藝術品聯合拍賣活動上,全國百餘家拍賣行推出藝術精品及珍品達3.2萬件。這裡面從海外回流的中國文物藝術品佔到了40%。

  「我們需要扶持措施」

  近10年來,中國文物回流有了實質性的動作,讓大家感到振奮的標誌性成果是著名的山西晉侯編鐘的回歸。晉侯墓地出土的16件編鐘,14件流到海外。編鐘上的文字史料價值是空前的,它對中國夏商周歷史斷代意義極大。

  特別要提及的是上海博物館的馬承源、王慶正館長,他們有計畫的從海外搶救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每年買回青銅器數以百計。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保利藝術博物館館長蔣迎春告訴記者,在振奮的同時也感到運作的困難,而困難主要是國家政策法規規定的模糊引起的。他認為,國家應該盡快出臺一些有利於文物回歸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民間力量的參與。

  在全世界範圍內,博物館都是公益事業,西方許多國家都採取對捐贈博物館給予大幅度稅收減免等措施,來確保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因此,美國1萬多家博物館中,絕大多數都是企業或者基金會興辦的博物館。

  然而,中國目前有關企業興辦博物館等公益事業的優惠措施卻很少,僅是門票免稅,對於包括保利在內的企業和私人博物館來說,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而博物館開展紀念品銷售等項業務,營業稅、城建稅、教育附加稅、增值稅等項目無一減免。

  蔣迎春說以保利為例,因為興建博物館保利集團已經投入巨額資金。博物館建成開放後,每年需要一筆巨大的運營費用。博物館要發展,更需要有後續的資金支持。然而作為一家企業,每年以大筆資金供養一家只賠不賺的博物館,這種狀況是難以維持下去的。

  文物法規定出土文物歸國家所有,無論誰以什麼方式得到出土文物都要上交給當地博物館,國家會給予獎勵,但是這個獎勵和市價差距太大,有些人挖出了東西,就走到走私行列裡來了。

  從理論上講,目前國內得到文物只有三個渠道,國有的文物商店、拍賣行和贈與,但是在各地,甚至小的縣城都有古玩和舊貨市場,文物的交換買賣是存在的。按規定是應該全面取締,但事實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那麼就應該去管理規範它。

  流失文物回歸之難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總幹事王維明對記者說:「目前,中國一些組織和人士正通過民間力量追索大批流失的文物,但這種追索十分困難。」「近年來,要求歸還、償還歷史性民族文物的呼聲,正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已根據聯合國公約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如1977年,扎伊爾向比利時索回了數千件文物;1980年,法國將《巴比倫法典》和《漢謨拉比法典》的殘片還給了伊拉克;1988年,中國文物部門發現紐約索斯比拍賣行公開拍賣的戰國青銅敦是湖北屈原紀念館當年6月所失,遂以完備證明資料向美國索回。但中國流失海外文物回歸路途依然遙遠。

  「首先,中國流失文物目前的佔有者會給文物回歸人為地設置很多障礙,收藏有各國流失文物的歐美博物館也不會輕而易舉地把文物歸還中國。比如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埃爾金大理石浮雕是古代希臘帕臺農神廟的部分彫刻與建築殘件,19世紀時被英國貴族埃爾金伯爵運到英國。希臘方面進行了長達100多年的追討,大英博物館的態度一直都非常強硬,不但排除歸還浮雕的可能性,而且還拒絕回覆歸還委員會的書信。不久前,該館雖終於同意就歸還問題進行談判,可前提卻是希臘同意以新發現的文物作為交換。

  「追回文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哪些文物可以追回就是一個糾纏不清的問題。判斷文物非法和合法的依據在哪裡?要弄清每一件流失文物的來龍去脈幾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有哪些法律是他國承認的,可行的,有效的,這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李曉東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我們現在追尋文物的主要法理依據,一是《國際流失文物返還公約》,1970年和1995年的。1970年確立了返還的原則;1995年,細化了返還原則,具體規定了返還的程序和渠道。這兩個國際公約直接涉及到文物歸還的問題。但有一個問題存在,返還文物至公約生效以後實行,不溯及以往。也就是說,以前的文物流失根本沒有可依據的國際公約。但返還公約裡也有重要的幾點,並沒有肯定以前的非法流失文物的合法性,並且也說明可以援引其他措施要求歸還文物,所以還是有法理依據的。但據我所知:沒有一個民間組織索要文物成功的。」

  追尋文物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依靠國際刑警組織,協助各國追回被盜文物。我國有一些文物是通過這個渠道要回來的。比如1995年3月,英國警方截獲兩批中國走私文物,總數達3494件。根據有關國際公約,中國政府對這批文物享有所有權。經過兩年艱苦的法律和外交鬥爭,1998年1月24日雙方達成協議,承認全部文物的中國所有權,並歸還中國。但目前為止,這是惟一成功的範例。

  李曉東說:「中國追索文物的困難,一是法律上的,有些國家不參加返還公約;二是文物檔案方面,這個文物是什麼時候出去的,流傳經過,我們的資料太少;三是歸還方設置的障礙阻攔;四是當前的文物走私,非法買賣活動的猖獗。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困境。」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說,他一生去過世界很多博物館,每次都被中國流失海外文物之精之多所震撼,也為那些文物的命運而感嘆。

  在法國楓丹白露博物館裡,他看到的是大量從故宮、圓明園裡流出的文物,其中很多是他一生研究而不得一見的東西。在那裡他看到有一張特別大的清宮舊藏中國畫,挂的時候因為太大了挂不下,就從天棚上折下來。史樹青說他看到這幅珍品的待遇,非常傷心--這麼好的畫怎麼能折呢?

  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他看到在中國都已找不出的精美的青銅器和石刻,但它們卻被放在一個黑乎乎的地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