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全球注目,輿論嘩然。美國業界人士對此表示「吃驚」;強烈批評美中貿易不平衡。也有專家預測:美中貿易大戰一觸即發。
另一方面,當2001年9月,美國發生了「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次年,即2002年,外資對美國裹足,更大幅度地轉向流入中國,當年,中國以吸吶外資527億美元的記錄,首次超過美國,位居第一。
極不相稱的是,在外資和外貿連年大幅增長的同時,中國國內市場卻連續十餘年處於蕭條局面:內需不足,物價下滑。連北京當局都承認:中國經濟增長並非由內需帶動,而由外資牽引。足見國際資本的厲害:能夠拱起一個國家的表面繁榮;也足見國際資本的盲目:惘顧外需與內需之間的落差和陷阱。或許有一天,外部世界的人們,一夜醒來,才驚訝地發現,他們的財富,盡都轉移到中國去了,被中國「套牢」了。說得白一點,所謂中國經濟「增長」,就是賺了外國人的錢。
巧合的是,2002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約佔中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1.2億美元的8%,與國民經濟增長率8%剛好吻合。於是,這8%的國民經濟增長,就像是從美國人口袋裡「挖」過來的。就這一點而言,所謂中國經濟「增長」,就是賺了美國人的錢。
從統計上看,美國為中國提供了高達40%、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市場,中國對美國市場依賴之大,一目瞭然。於是,當人們高談闊論「中國市場」的時候,事實上卻不是「中國市場」,而仍然是「美國市場」,成為世界經濟巨大的磁場。縱觀二次大戰後崛起的後起之秀,無一不是不是因為利用了美國的市場而「鯉魚翻身」,日本如此,德國如此,「亞洲四小龍」如此,其他東南亞或南美國家也不例外。
如今,中國也終於搭上了對美貿易的「末班車」,美國對世界經濟貢獻之大,對中國經濟貢獻之大,實在不可估量。看來,無論如何,中國人實在不應該那般情緒化地反美,以至於「逢美必反」。實在應該感恩才是。實在應該讓中美兩國「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
中美貿易順差如此巨大,並非中國經濟更強勢,並非中國人更具經商手腕。要害在於:人民幣匯率。中方以行政手段強行管制人民幣匯率(1994年還人為地將人民幣大幅貶值)。儘管,人民幣的低匯率已經與當前的中國經濟成長極不相稱;除此之外,中方將人民幣和美元掛鉤,保持在8.3比1左右,無論美元怎樣波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都將不變,死守8.3比1的低兌換率。
人民幣匯率低,有利於中國出口和引進外資,但對他國而言,則意味著:中國廉價產品佔領該國市場,該國資本加速流向中國。越來越多的美國和日本業界人士都指責北京有意壓低人民幣匯率,使價格低廉的中國產品在他們的國家暢行無阻,而當他們國家的產品進入中國時,卻因價格高而無法與中國產品競爭。他們認為,這是中方人為製造的「優勢」,是不公平的競爭。比如,2002年,由於中國對美國的機械出口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就直接造成美國許多中小企業的倒閉。 除此之外,中國製造的手機、玩具、及其他低值易耗產品,大量湧入美國,也是導致美國製造業連續30個月大幅裁員的原因之一。
以低廉勞動力為主的低廉成本,保持了中國的競爭力。中國,以其「世界工廠」的形象,確立於世,不僅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也生產高科技產品。 近年來的日本,就倍受廉價中國產品的衝擊和困擾,以至於忿而多次對中國產品徵收保護性關稅。日本財政部長甚至斷言:世界經濟不景氣,禍根在人民幣。一些經濟學者認為,儘管中國加入WTO已經一年多,但中國並沒有對外開放足夠的市場,比如農產品市場。按理,加入WTO,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就意味著:全球市場就是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就是全球市場。沒有理由再進行選擇性地市場屏蔽。
據說,在東南亞許多國家,人民幣已經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成為當地人最樂意接受的「硬通貨」,問其原因,回答卻讓人哭笑不得: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人民幣不會貶值。
此時,面對巨大如天文數字的中美貿易順差,一些國人或許心下暗喜:「韜光養晦」之策大見成效。然而,強行維持人民幣低匯率,對外大肆傾銷,對內封鎖市場,未免損人利己。如此短期行為,未必長期獲益。國人亦當自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陳勁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