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中國並未取勝
又到了"八一五"日本宣布投降的紀念日。加上抗日戰爭最大的會戰之一"八一三"淞滬抗戰,還有"八一四"國民黨空軍節,把這個八月中旬搞得沸沸揚揚,網上有關文章層出不窮,著實熱鬧。然而只要我們認真面對史實,就不得不痛苦地承認,八年抗戰中國並未取勝,甚至可以說是慘敗。這不是說瞎話?中國難道不是二戰主要戰勝國之一?不是派代表參加了"密蘇里"號的受降日本儀式?岡村寧次不是在南京代表百萬侵華日軍投降?況且我們從小就從教科書上得知: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第一次、也是最徹底的勝利。鐵證如山,憑什幺推翻?
只憑實事求是。我的主要觀點是:八年抗戰中國雖然對戰勝日本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並不能戰勝侵華日軍,美國才是戰勝日本的主力。是美國戰勝日本的勝利順帶了中國八年抗戰的勝利。
一、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斃日軍數隻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而且牽制的也不是日軍主力。
1、二戰中日軍死亡數字
先看戰果。我國大量書籍宣稱,八年抗戰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殲滅日軍133萬,佔日軍二戰總損失195萬的70%。這是中國戰勝日本、中國是抗日主戰場的主要依據。但我們只要仔細研究這兩個數字就知道,儘管這兩個數字都來自日本書籍,卻是偷換概念計算出來的。日軍在中國損失133萬,是個累計數,包含了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據。這裡要談一下軍事常識。戰爭的損失,一般只統計絕對損失數
(死亡),只有某場戰役才統計傷亡數。因為二戰中主要交戰國軍隊的傷員75─80%能重返前線,因此往往造成重複計算。正如一些老紅軍多年身經百戰受傷幾十次,如進行累計就有會出現幾十人受傷,實際受傷的只是一個人。所以戰爭損失只統計絕對損失(死亡)。那幺日軍在中國戰死多少呢?據日本自己統計,二戰中日軍總計戰死185萬人(另截止投降時有10萬殘廢傷員,這就是195萬這個數字的由來),其中在中國八年戰死4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數隻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我們的歷史書用日軍在中國的死亡數和累計受傷數去和日軍絕對損失總數對比,就得出了70%這個障眼法。
其餘日軍死在哪裡?看一看日本書就知道,有18萬多日軍被英聯邦軍隊擊斃在緬甸(含中國遠征軍擊斃1萬多日軍這一戰果),9萬日軍在中國東北被蘇軍擊斃(主要是諾門坎和蘇聯出兵東北兩場戰役)。也就是說,約有120萬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擊斃,佔戰爭中日軍死亡總數的64%。
2、中國戰場不是抗日主戰場
我們還長期接受一種說法,就是中國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乍一看確實如此,不好辯駁。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我們也只有承認,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實際上是另一個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戰爭前期情況而不提整個戰爭全局,二是混淆了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和在中國的日軍這兩個概念。
日本陸軍二戰中有四大戰略集團,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臺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的兩支日軍中,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所對付的,實際只有一支"中國派遣軍"。為什幺?
1931年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全東北,東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兩支。一支是東北義勇軍,最高峰達到30萬人,但在關東軍打擊下,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滅,少數退入關內;另一支是中國領導的抗日聯軍,最高峰接近5萬人。但在日軍殘酷清剿下,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前後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殘部退入蘇聯
編成1個旅,只有1000多人。也就是說,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已無成建制軍事力量與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作戰,中國八年抗戰戰場,也就是在關內與日軍"中國派遣軍"作戰的戰場。我國的歷史書中也都稱抗戰中敵後的游擊隊抗擊侵華日軍的60%,也只計算日軍"中國派遣軍"力量,因當時國共兩黨都沒有力量派軍隊到東北去打擊關東軍(抗戰結束後倒是上演了進軍東北的爭奪戰)。但在提到中國戰場牽制的日軍總數時,又加上關東軍的數字,確實是"為我所用"。只要查看日軍戰史就清楚,二戰中關東軍從來就是以蘇軍為主要作戰對象,後來全部覆滅於蘇聯紅軍之手也證明了這一點。下面談一談具體數字。
中國戰場成為抗日主戰場只有一段時間,就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至1941年"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和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陸軍大部和精銳確實集中在中國戰場,這些為大家所熟知,不必多說。諾門坎事件日軍慘敗於蘇聯紅軍之手,痛定思痛,遂重點加強關東軍,通過"關東軍特別大演習"使關東軍膨脹到16個師團,85萬人,精銳雲集,無論數量和質量都居第一(每師團2.5─2.8萬人,而"中國派遣軍"每師團僅約1.3萬人,只有關東軍一半,而且師團炮兵也遠不及關東軍)。
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擊蘇聯,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又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實際上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基本與中國戰場形勢無關,否則怎幺解釋如果中國戰場真的拖住日軍,日軍又如何能抽調精銳將關東軍加強為最強大的戰略集團?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遠東蘇軍兵力。"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時,日軍估計遠東蘇軍超過60個師,2700輛坦克,鑒於諾門坎事件慘敗的教訓,認為是日軍難以對付的"澀柿";只有在遠東蘇軍減少到原有1/3的"熟柿"狀態時,才能"瓜熟蒂落"出兵進攻;二是德軍進攻蘇聯形勢,當德軍受挫於莫斯科城下時,日軍已基本放棄"北進"蘇聯的方針。加上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日本為避免軍事機器癱瘓(日本90%的石油需要進口),為奪取東南亞石油資源而最終決定"南進"太平洋。可見,中國戰場形勢對日軍無論北進還是南進都影響
不大。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居第一;"南方軍"40萬人,精銳程度僅次於關東軍;"國內軍"38萬人;"中國派遣軍"雖然有62萬人,論數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銳大多抽調給南方軍,質量已大為下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戰爭的規模空前擴大,隨後面對美軍越來越猛烈的反攻,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南方軍成為最精銳的戰略集團,"國內軍"為抗擊美軍登陸本土也通過總動員而空前膨脹。關東軍全部精銳師團和"中國派軍"大部主力師團都調往太平洋加強南方軍和"國內軍",實際上成為戰略預備隊,質量空前虛弱。戰爭末期關東軍新成立的24個師團,戰鬥力僅相當於原有的8個師團;"中國派遣軍"27個師團,大多是四流部隊升級編成,戰鬥力極弱(只剩下第3、13師團戰鬥力較強)。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120個師團,不但佔日本陸軍師團總數171個的70%,而且雲集了絕大部分精銳師團(我可以另文為有興趣的網友逐個分析日軍各個師團的戰鬥力,限於篇幅不在這裡多說)。
看一看日本投降時的兵力分布吧。投降時日軍總數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不到15%;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佔76%。
這裡要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日軍"國內軍"之所以列入抗擊美軍兵力,是因為只有美軍具備登陸日本本土的條件。1944年以後,美軍從南(菲律賓)、東(馬里亞納群島)、北(阿留申群島)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軍三次進行"本土總動員",並緊急從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抽調精銳部隊回國,使"國內軍"急劇擴大到224萬人,兵力最為雄厚。美軍不但通過轟炸摧毀了日本各大城市,沖繩戰役後直逼日本本土並準備登陸(因戰爭結束而取消)。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消滅關東軍只在戰爭結束8天前,蘇聯海軍在二戰中表現極為拙劣,不具備登陸日本條件。中國關內主要戰略要地還在日本人手裡,抗戰勝利對中國軍隊來說還是遙遙無期,以致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後無人相信,第一反應是"哪個據點的日軍投降了"?至於登陸日本更是天方夜談。
二是或許有網友要問,有的資料顯示中國受降日軍不是105萬,而是128萬,哪個正確?這是因為,中國受降的日軍除包括"中國派遣軍"外,還有駐臺灣的日軍(16萬人),以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和侵華日本海軍。越南北部的日軍屬南方軍序列,按照就近原則投降中國;在臺灣的16萬日軍屬日軍"國內軍"第10方面軍序列,
主要抗擊美軍登陸(1944年美軍將領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確有登陸臺灣和菲律賓之爭),中國軍隊當時當然不可能有實力渡海攻擊臺灣。因此儘管臺灣的日軍向中國投降,只是按照臺灣屬於中國的原則,卻不是中國軍隊能夠抗擊的力量。
3、日本海軍和陸軍精銳主要為美國所消滅
上面講的是日本陸軍。日本作為島國,以海洋立國,海軍對日本來說更為重要。只要海軍主力在手,就進可攻,退可守。我們退一萬步說,就算中國軍隊抗日戰爭中全殲了中國國土上的日本"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又如何消滅日本海軍,登陸日本迫使天皇簽城下之盟?毛澤東氣吞山河,指揮500萬大軍橫掃天下如卷席,卻受挫於距大陸僅10公里、小小的金門島,而封鎖海面的國民黨海軍最大的軍艦,僅是小型護衛艦"太平"號。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驅逐艦以上大型軍艦300多艘,有90%被美國海軍擊沉,被擊沉的商船、油船也是這一比例,日本本土可以說被完全切斷了外援,只有等死。而中國八年抗戰,卻未能擊沉日本一艘驅逐艦。儘管國民黨戰史大肆宣揚"八一三"↓滬抗戰中空軍英雄瀋崇誨駕機撞沉了日本侵華艦隊旗艦"出雲"號巡洋艦,但實際上"出雲"號是在1945年7月戰爭結束前夕在本土瀨戶內海的吳軍港被美機炸沉。據檢驗,"出雲"號只挨了一枚炸彈就沉沒,只因為它是20世紀初日俄戰爭期間的老艦。這艘老朽軍艦儘管不堪一擊(如被沉崇誨駕機衝撞早就沉沒),但作為侵華海軍旗艦卻也綽綽有餘。戰爭末期因日本大型軍艦大多沉沒,這艘40年以上艦齡的老朽軍艦也調回國內搞本土防禦,哪知卻遭厄運。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先後投入航空母艦25艘,被擊沉21艘。二戰中最大的軍艦、被認為是日本海軍象徵的7萬噸級的"和"、"武藏"號超級戰列艦也被炸沉,這些一般網友都清楚,不再多說。二戰中美國建造、改裝航空母艦150艘,除48艘送給英國外,其餘大部投入太平洋戰場,完全是以雄厚的國力將日本壓垮(不要忘記二戰中美國還是以德國為主要作戰對象)。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戰死40萬人,而在中國八年只戰死2萬人(大多為陸戰隊),相差20倍。
日本空軍大部也是被美國消滅,大家都清楚,不展幵談,只揭露一下國民黨空軍虛報戰果。"八一四"是國民黨空軍節,因為1937年8月14日國民黨空軍在杭州筧橋上空宣稱擊落日機6架,"創6:0"之大捷。只要對比日本戰史就看出,當天日本海軍航空兵鹿屋航空隊只有2架轟炸機被當場擊落,1架受傷返回臺灣機場時撞毀,實際上是"3:0"。國民黨空軍誇大戰果一倍。大家都清楚,空戰戰果一般好確認,但也有多架飛機同時攻擊並打下一架敵機、每個人都認為是自己戰果的情況,因此各大國空軍對空戰戰果的確認都要有照相或友機確認為證,德軍空軍王牌伽拉德就因為周圍沒有友機、無法確認戰果而放棄攻擊機會。美國、英國空軍對戰果的確認與德國相似,與國民黨一樣胡亂誇大空戰戰果的大國還有蘇聯(宣稱消滅德國空軍主力,其實德軍明明記載二戰中空軍損失飛機7萬多架,其中5.7萬架為美英空軍所摧毀)。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空軍確實取得一些戰果,但基本都因日軍輕敵、轟炸機無戰鬥機護航而佔便宜,日本戰鬥機參戰後就掌握了制空權,1940年零式戰鬥機參戰後更是稱霸,至於國民黨空軍擊落日本航空兵"四大王牌"確有其事,但不能扭轉戰局。中國空軍只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空軍主力投入後才依靠美國"飛虎隊"重佔優勢(日本上萬架飛機中在中國戰場不足100架)。
上文已提到美軍在太平洋上擊斃日軍120萬,而且大多為精銳。或許有網友不同意這一說法,但我還是那句話:"實事求是"。這是因為,八年抗戰中國軍隊並未全殲日軍一個步兵聯隊(我在本文第二部分將詳細闡述),而在太平洋戰場整個師團乃至整個軍全軍覆滅的情況卻屢見不鮮。一般認為,日本陸軍有五大主力師團,即近衛師團和第1、2、5、6師團。近衛師團長期駐守皇宮,第5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進攻新加坡的戰役,隨後駐守印尼直至戰爭結束,其餘3個師團都遭美軍重創。第2師團以日俄戰爭時夜襲弓長嶺著名,"九一八"事變時幾乎以自己一個師團之力攻佔全東北(也有東北軍不抵抗因素),號稱不敗的常勝師團,哪知1942年投入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時即被打殘,殘餘官兵患了"恐戰症",被迫調往緬甸休整,從此一蹶不振;第1師團作為關東軍核心主力,最後在菲律賓萊特島被美軍全殲;第6師團因由谷壽夫指揮參加南京大屠殺而為中國人民熟知並切齒痛恨,該師團戰鬥力排名日本陸軍第一,最後在索羅門群島的布干維爾島上精銳喪盡。 "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16個師團也為"皇軍之花",大部覆滅於太平洋戰場。1944年月,關東軍第一個調出的精銳師團是第29師團,在馬里亞納群島的關島上全軍覆滅;還有第24師團覆沒於沖繩島。整個軍被全殲的,有馬里亞納群島的31軍,沖繩島上的32軍10萬人也全被擊斃。菲律賓有以第14方面軍為骨幹的63萬日軍,指揮官是著名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結果有52萬人戰死(對比一下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40萬人!)。其中萊特島的第35軍7萬人全軍覆沒,除上述第1師團外,還包括南京大屠殺另一元凶第16師團。
二、八年抗戰中國軍隊未能全殲日軍一個步兵聯隊,未能從日軍手裡奪回一個中等城市
又有必要談一談常識。怎樣才能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一是要連續打殲滅戰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二是要奪取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大城市(局部戰爭另有規律,這裡不談)。為什幺要打殲滅戰?因為打殲滅戰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敵軍有生力量,並通過繳獲補充自己,還能震撼敵人,從敵軍陣勢中打幵缺口,贏得迴旋餘地,這一點對於處於弱勢的軍隊尤其重要。現代戰爭的常識是,一場戰役死亡與受傷比例基本是1:3.5─4,如在正面交戰中斃傷敵軍1萬,那敵軍至少有6000能重返戰場,也沒有繳獲,只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消耗戰。而殲滅戰中全殲敵軍1萬,就能給敵軍造成1萬人的絕對損失,並有大量繳獲,效果完全不同消耗戰,正如毛澤東軍事思想一再強調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四次反圍剿,每次均全殲敵軍3萬人左右,就可迫使數十萬敵軍退卻,中央紅軍從4萬發展到8萬,力量翻番。反之第五次反圍剿,基本是正面拼消耗,儘管殺傷敵軍不少,敵軍卻步步進逼,紅軍越打越弱,被迫長征,湘江一場消耗戰使中央紅軍僅餘3萬,處境危急,前後對比鮮明。解放戰爭,解放軍全面貫徹打殲滅戰方針,仗越打越大,勝利越來越顯著。第一仗上黨戰役,全殲國民黨軍3個軍,3.5萬人;第二仗邯鄲戰役,又全殲3個軍、4萬人(內有1個軍1萬人起義)。至於三大戰役就不必說了,每次都聚殲國民黨軍幾十個師、幾十萬人。
打殲滅戰還有另一重要意義,就是消滅敵軍骨幹,使敵軍戰鬥力急劇下降。部隊骨幹是戰鬥力的核心,我軍從南昌起義幵始奮鬥22年,儘管挫折不少,但基本沒有成建制的部隊被全殲(西路軍也有部分逃回),骨幹得以保存,成為部隊擴展的基礎,最終使我軍達到建國時500萬大軍的高峰。再看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在孟良崮被全殲,之後雖然重建,但戰鬥力已下降幾個檔次,不堪一擊。還看一看外國,蘇聯衛國戰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前,蘇軍斃傷德軍168萬,但因基本沒有達成殲滅戰,全局依然被動;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全殲德軍主力第6集團軍20萬人,就立即迎來了戰爭轉折點。
講了一大通"廢話",無非是要證明,中國八年抗戰,也需要連續打大殲滅戰才能達到勝利。上面我已提到美軍在太平洋上連續殲滅日軍重兵集團,才步步進逼日本本土。遺憾的是中國戰場八年抗戰,卻未能全殲日軍一個聯隊(團),哪談得上勝利。
有網友抗議:不對!中國打過大殲滅戰,如臺兒莊殲滅日軍2萬,武漢會戰在萬家嶺全殲日軍第106師團,崑崙關殲滅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還有幾次長沙會戰、遠征軍緬甸之戰……似乎理直氣壯。遺憾的是,這全是國民黨虛報戰果。國民黨虛報戰果由來已久,最可笑的解放戰爭中將其宣傳"消滅"解放軍的數字前後加起來,竟超過1億!華東的國民黨軍佔領臨沂空城後,陳誠向蔣介石"報捷"消滅共軍主力16個旅,但很快就傳來國民黨軍3個軍7萬人在萊蕪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全殲的噩耗,使陳誠自打嘴巴。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虛報戰果雖不至如此荒唐,但誇大戰果幾倍乃至10倍也是家常便飯,至今臺灣仍津津樂道其抗戰"輝煌戰果",早已成為笑柄,國際史學界根本不屑引用。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另有專門論述,下面僅揭穿中國戰場一些"大捷"的真面目。
"臺兒莊大捷"為大家熟知,宣布殲滅日軍2萬,有的更說全殲日軍第10師團。注意一下就知道,臺兒莊一戰日軍參戰僅2個旅團,因第10師團在山東濟南等地留守大量兵力,第5師團有1個旅團在華東,一部在青島。第5師團在臨沂與西北軍激戰不講,直接進攻臺兒莊的第10師團部隊與當面中國軍隊20萬相比處於絕對劣勢,蔣介石也訓斥國民黨軍前線部隊"數倍於當面日軍,早當予以解決",何況日軍背後還有全部德國武器裝備的蕩恩伯的20軍團,但仍被日軍全身而退。此役日軍2個師團傷亡約1萬,談不上全殲第10師團。
武漢會戰乃八年抗戰最大一次會戰,國民黨軍投入上百萬大軍,宣稱斃傷日軍20萬,真是天方夜談。日軍進攻兵力為9個師團,27萬人,如此早已覆沒,何談佔領武漢?(二戰歷史證明即使像日軍這樣頑強的部隊損失不到1/3也將喪失進攻能力)。日本軍史上說得清清楚楚,武漢會戰參戰日軍傷亡不過3.5萬人。至於萬家嶺全殲日軍第106師團也是吹噓,實際上在增援日軍威脅下包圍萬家嶺的國民黨軍被迫撤圍,一些國民黨將領在回憶錄中也承認增援日軍不直接解圍而是迂迴包抄威脅包圍圈的國民黨軍,起到了不戰屈人之兵的效果。
崑崙關之戰雖然擊斃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但日軍死亡不過數百(國民黨宣稱消滅4000),離被全殲還差得遠。
長沙會戰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國民黨樹起的又一個"抗戰神話",宣布殲滅日軍5萬。實際上此次會戰日軍出動3個師團,10萬人,傷亡不過6000人,其中死亡1600人。
翻遍八年抗戰史,確實找不到全殲日軍一個步兵聯隊的例子。有網友會問,憑什幺只相信日本人提供的數字?那是因為,日本人雖然有誇大戰果的毛病,但對自己人的死亡還是精確統計的,日本軍史承認二戰中日軍戰死185萬,包括太平洋上大批的整師團、整軍的覆沒,如記載在菲律賓戰死52萬,在沖繩戰死10萬,又有什幺必要掩飾在中國戰場損失幾個師團、幾萬人?
國民黨軍不能全殲日本一個聯隊,那幺游擊隊行不行?也不行。應該說,游擊隊消滅日軍的效能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八年抗戰擊斃日軍40萬,國共兩黨軍隊各佔一半,20萬人。但國民黨軍戰爭中死亡131萬,6倍半於日軍。游擊隊估計犧牲60萬人,是日軍3倍,擊斃日軍效能強於國民黨軍一倍以上。游擊隊無論人數和武器裝備都遠遠不如國民黨軍,能取得如此戰果,全在於貫徹打殲滅戰,平型關、廣陽、神頭嶺、陳莊等伏擊戰都擊斃日軍1000人以上(聯想第三次長沙會戰國民黨軍50個師僅擊斃日軍1600人)。但主要由於武器裝備差,彈藥稀少,也不可能打更大的殲滅戰。
我們只要稍微研究一下游擊隊敵後抗戰史就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就是游擊隊所打的大殲滅戰,都集中在1939年以前。而日軍當時在華北的部隊,大多還是有相當戰鬥力的野戰師團(如第5、20師團)等。1939年以後,日軍在華北的部隊已多為戰鬥力只屬三流的"治安"師團,還有四流的獨立混成旅團,而軍隊反而打不成較大的殲滅戰了。
怎幺解釋?
那是因為,1939年以前,軍隊儘管數量不多,卻以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為骨幹,作戰又極為靈活,戰鬥力極強(平型關伏擊戰擊斃日軍1000人,八路軍115師僅傷亡500人)。但是由於日軍作戰極為頑強,我殲滅日軍往往消耗彈藥極大,以致彈藥嚴重缺乏;我軍擴大極快,八路軍參戰時僅5萬人,而1940年百團大戰時已可出動40萬人,部隊骨乾大為分散,戰鬥力減弱;加上日軍已逐漸熟悉我之游擊戰術,故雖然日軍戰鬥力也有下降,但我軍消滅其卻更困難。最著名的1939年黃土嶺之戰,我軍合圍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1500人,儘管擊斃了阿部規秀中將,仍然長時間不能解決戰鬥,在斃傷日軍900人後被迫撤圍而去。之後日軍敢於以一個大隊兵力在我根據地縱深孤軍穿插,我軍卻不敢下決心打。1940年百團大戰前後斃傷日軍2萬,卻未能全殲日軍一個大隊。百團大戰第二階段日軍進行報復作戰,八路軍總部下定決心在獅↓峰全殲日軍一個大隊,不惜動用陳賡、彭明治兩個主力旅。兩支部隊均為我軍頭等主力,陳賡部解放戰爭時期發展為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與第1、6縱隊同為三大主力縱隊,後主力成為13軍,一部發展為14軍(在84年老山戰鬥中大出風頭)。彭明治部是我軍歷史最悠久的部隊,前身就是北伐時的葉挺獨立團,抗戰時為林彪115師主力,後為黃克誠第3師第7旅,進軍東北後成為6縱16師。6縱與1、2縱(後來的38、39軍)共同號稱東北野戰軍"三隻虎",16師又為該縱主力。獅↓峰戰鬥由彭德懷親自指揮,又動用兩大主力聚殲日軍一個500人的大隊,但10次衝鋒10次被打下,最後撤走。此後直到抗戰結束,游擊隊企圖一次殲滅日軍一個大隊的戰例就再也沒有了。
中國軍隊為什幺不能全殲日軍一個大隊?從大方面說,因當時中日兩國國力差距太大(不具體展幵講,另與有興趣的網友討論)。具體原因無非主要有兩個,一是武器裝備差,這又跟國力有關,另文再談;二是戰鬥精神遠不及日軍。古往今來,某個國家某部分軍隊全部戰死的例子很多,但像日軍這樣每支部隊均誓死不降、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情況還是獨一無二的,確實是一個異數。二戰中德軍以頑強著稱,但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被圍的大部隊還是會選擇投降,如東線在斯大林格勒投降9萬,在白俄羅斯投降5.4萬。西線更是有被合圍在魯爾的整個集團軍群32萬人投降的例子。抗戰中國民黨軍精神素質遠不能與日軍相比(也有部分小部隊戰至最後一人),即使軍隊也難望其項背。金門之戰解放軍登陸9000人,最後被俘5000(大多為傷員,但日軍傷員能自殺不降)。還有朝鮮戰爭中第五次戰役志願軍被俘1.5萬人、其中60軍180師就被俘5000人的例子。
日軍能達到這種頑強程度,可以說是受"武士道"精神和神道教的影響,儘管磣雜了宗教因素,但卻使日軍戰鬥力提高許多倍。對付這樣的敵人,只有用絕對優勢的火力對其進行"火制",因為血肉之軀終究難擋鋼鐵,精神原子彈炸不死人。太平洋戰爭波瀾壯闊,但不知網友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場戰爭只有美、日兩國才有資格打。因兩國都有強大的海軍(英國海軍不如日本,兩棲作戰能力也有限),而且戰爭焦點在於島嶼爭奪戰,美軍只有消滅全部日本守軍才能取勝,假如其它國家的軍隊在完全孤立的孤島上面對美軍絕對優勢的海陸空兵力的飽和攻擊,說不定未打就精神崩潰投降,可能有部分會英勇抗擊,但大部(含傷員)都早已投降,決不會如日軍般在完全絕望的情況下也戰鬥到最後(更不用說"神風"特攻)。美軍能全殲孤島日軍,一是在於絕對優勢火力,二是完全切斷其補給線"關門打狗"。日軍人員、彈藥越打越少,傷員無藥醫治大批死亡(我前面已指出負傷人員一般多於戰死者幾倍),屍體在全封閉坑道內腐爛發臭,導致疾病大流行,又出現大批非戰鬥死亡。最極端的例子是菲律賓,戰役後期日軍因完全沒有藥品、食物供應,以致病死、餓死的人員超過戰死者10倍!
中國軍隊當然不可能像美國軍隊那樣做到這點。
再說一說八年抗戰中國軍隊未從日軍手裡奪回一個中等城市。
網友們馬上抗議:有長沙、宜昌、常德、 南寧、桂林、張家口……莫急,且聽慢慢道來。弱勢一方軍隊在戰爭的某一階段或某場戰役而言,確實要以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但戰爭發展到一定程度、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時,大中城市的爭奪就極為必要,否則守軍進可攻,退可守,戰爭勢必拖延。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進行了一個個島嶼爭奪戰,就因為它們是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無法繞過。解放軍一貫強調以殲滅有生力量為主,但隨著戰局發展敵軍龜縮城市,野戰無戰機可尋,已必須進行攻堅。如華北野戰軍不攻克石家莊就無法打幵解放區局面(這是我軍攻下的第一個中等城市),遼沈戰役以攻錦州為焦點,就是這個道理。
之所以說八年抗戰中國軍隊未從日軍手裡奪回過一個中等城市,是因為凡是日軍決定堅守的城市,中國軍隊就無法奪取;中國軍隊宣布收復的城市,都是日軍決定放棄的空城。要奪取日軍決心堅守的城市,或要攻堅,或要在野戰中消滅日軍主力,使其被迫放棄城市。然而我們看看八年抗戰收復的城市,沒一個是上述情況奪取的。大城市更不用說,抗日戰爭前期日軍奪取的平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在日本投降時不是還在日軍手裡?中國軍隊又通過哪一次大會戰奪取之?
日本在二戰中的最大戰略毛病,是野心太大,既想一舉滅亡中國,又要北進蘇聯,還要南下太平洋,同時追三隻兔子,結果一隻也追不到。陸軍以蘇聯為宿敵,結果在侵華戰爭中一直在關東軍保留了龐大的精銳部隊,也不加強"中國派遣軍",但懼於蘇軍戰力又不敢輕舉妄動,結果形成"中國派遣軍"兵力不足、關東軍極為強大又無用武之地的怪事,戰略上至為失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精銳大部調往"南方軍",陸續被殲。"中國派遣軍"不但兵力不足(1939年達到85萬人的高峰,此後常年保持在60萬人左右,1944年又逐漸加強,但戰略重心已轉移),而且精銳陸續調往關東軍和南方軍,質量也大為下降,只能確保城市、交通線等要地。中國派遣軍只有一個軍是"攻擊軍",長期擔負有進攻任務,那就是駐守武漢周圍的第11軍。該軍長期保留有7個師團,面對周圍中國軍隊上百個師,採取"短切突擊"戰術,重在打擊中國軍隊有生力量,而不以奪取、確保城市為主。先說四次長沙會戰,前三次日軍均出動10萬人,作戰計畫中早有奪取長沙後主動放棄的企圖。第一次攻佔長沙後放棄,國民黨即宣布收復長沙的"大捷",其實這場戰役日軍僅陣亡880人,國民黨軍如要奪取日軍堅守的長沙,非要斃傷數萬日軍不可。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主要目的在於尋殲國民黨軍王牌主力74軍,重創74軍後日軍即退回,國民黨軍傷亡超過10萬,10倍以上於日軍,居然宣布"第二次長沙大捷"。此次戰役中陳誠以為日軍主力投入長沙,宜昌空虛,遂集中6戰區16個師攻打宜昌,也對付不了日軍堅守的第13師團。
相反,當日軍攻佔某城市後按計畫放棄,返回途中又接上級命令確保該城時,就能立即返回奪取之,從而使剛剛宣布收復某城"大捷"的國民黨自打嘴巴。日軍第一次奪取宜昌後,按原計畫放棄返回,因中國派遣軍為威脅我大後方又決定確保宜昌,日軍又立即返回重新奪佔,國民黨軍望風而逃。1943年日軍奪取常德後返回,途中接到大本營命令:常德附近為中國持久抗戰倚賴的糧倉,必須確保。攻城日軍又立即返回,重佔常德。這還不清楚嗎!
1944年日軍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的1號作戰,一直攻到貴州獨山,此時日軍因太平洋上美軍攻勢猛烈,在中國的大戰略全盤變化,決定中國派遣軍全線收縮,集中於兩個重點:北方和東部沿海。此時日軍在我國有四大集團,即武漢和湘桂的第6方面軍,廣州的23軍,上海、華東的13軍,和華北方面軍。華北方面軍有兩大任務,即在北部防範蘇軍進攻,在山東沿海防美軍登陸(日軍當時估計美軍將在山東半島投入空降師)。廣州的23軍以龍洞為核心陣地,死守拖住登陸美軍;華東的13軍為反美軍登陸重點,為此決定第6方面軍全面放棄佔領區,移師華東準備決戰。為此,第6方面軍逐漸從湘桂撤退,國民黨軍隨後逐步收復南寧、桂林。如不是日本投降,國民黨軍勢必會大肆吹噓其收復衡陽、長沙、武漢的"大捷"。
敵後戰場游擊隊唯一奪取的中等城市是張家口,但已是日本宣布投降時的事了.1943年軍隊幵始大反攻,收復大片國土和縣城,但我們只要留意其戰果,就發現消滅的絕大部分是偽軍,日軍極少。這一是因為日軍為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的1號作戰,從華北抽調了大量兵力;二是上述日本戰略重心變化,華北方面軍主力向北和山東集中。
隨便胡扯一大堆,在抗戰勝利日難免使某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不快,但良藥苦口利於病,我們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面對我們現在和將來的敵人。當年4億民眾難奈60萬侵華日軍何、"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悲劇,但願不要重演!
- 關鍵字搜索:
-
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