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坊間甚囂塵上的16大傳聞,最近有兩位人士潑了一點冷水,一位是許家屯,另一位是鮑彤,他們對媒體公開發表談話,不約而同的指出:現在看上去很熱鬧或很"權威"的評論,多屬"推測"而已,真實的牌局到16大最後一刻仍有可能發生變化,結果要到開會的時候才能定分曉。這兩位都曾是相當接近中共核心的高幹,許家屯是前江蘇省委書記、曾任香港新華分社社長;鮑彤是前中共中央委員;中共的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室主任;中共十三大報告起草小組組長。儘管他們的這個評論只是給出一種觀察和思考中共政局的角度和方法,本身並沒有人們期待的信息含量或基本結論,但卻已經有足夠的權威性了。
等到你讀過吳稼祥由明鏡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中南海日記-中共兩代王儲的隕落》 ,你也會同意這一看法了。1986年3月,吳稼祥從中宣部調入總書記胡耀邦設立的書記處辦公室工作,自那時起,他就以日記的形式簡要記錄身臨其境、耳聞目睹的中南海權力機制的運作過程,他以生動的筆觸勾勒了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陳雲和鄧力群等當時中南海權爭的主要角色,並以畫龍點睛的筆法再現了當時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幕後較量。
儘管作者本身是一位頗有思想理論建樹的才子,他也有意以此書給中國病作一個診斷,他在書中以"鄧胡趙體制","陳鄧(力群)聯盟"兩派之間的較量、妥協、再較量,再妥協,作為鄧小平王朝宮廷故事的主線索,前者是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的主發動機,在朝的執政派,是主流派別,後者是那個時代抱殘守缺的核心堡壘,是在朝的反對派,是異見分子。結局是"鄧胡趙體制"完全崩潰,胡耀邦和趙紫陽一死一囚,……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歷史演變的框架,希望"讀者可以把它當作那個時代的'病歷'來讀,也可以把它當作'六.四'的病因來讀。"
書中記敘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胡耀邦對王滬寧主張"集權"文章的批評。閻明復希望第三次國共合作在議會裡。王兆國未立先廢的王儲。書中除了記敘了改革派與保守派的紛爭,也披露了改革派一直迴避的內部矛盾衝突,如趙紫陽和萬里的分歧,趙紫陽和胡耀邦的矛盾,胡啟立的隨風搖擺,以及鄧小平何以是"與自己作對的偉人"……,
作為先睹為快的讀者,我有一種看法,這些日記提供的生動形象、充滿具體細節的歷史素材,給研究世界上最神秘的中南海權力運作,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價值的第一手研究資料。這種價值有可能超過作者的"診斷"和思想,它事實上也成為研判中共16大及其政治權力演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參照係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吳稼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