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峭壁上的電梯「1分58秒」
1分58秒,從山崖下直抵山頂。很多年後,不知道這個數字應該讓人驕傲還是羞愧。
8月22日,汽車從張家界武陵源水繞四門驗票站進入,順著路面行駛1公里左右,停在一個小廣場,有遊客抬頭張望,誇張地喊了一聲:「哇--。」循聲仰望,在覆蓋著綠色的懸崖上,幾條灰色的巨大鋼架架在峭壁上,挺拔地伸向山峰,在逆光中露出了一個鋼鐵方頭的輪廓。
通往電梯間的隧道裡,現代的肯尼。G薩克斯音樂飄然入耳。隧道盡頭是一排三個電梯門,與城市寫字樓的電梯廳一般無二。一個穿了制服的女服務員在那裡微笑服務。進入電梯,發現這是個由不鏽鋼頂面和鋼化玻璃圍成的圓形小空間,鋼化玻璃幾乎緊貼著暗暗的天然石壁。
身臨其境,才相信這座現代觀光電梯不在某座摩天大樓中,而是修建在一座天然懸崖上,一個以純自然風光著稱的風景區中。
電梯上升幾十秒後,周圍突然一亮,電梯從石洞中升出,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懸崖對面的數十座綠色峰巒和峽谷裡的河流,自然山水,讓人心醉。
出了電梯,是一個山頂平臺,遊客在這裡評價這個電梯。21歲的北京郵電大學學生劉某說:「既然來玩,就是要看風景,這個電梯很獨特,其他地方都沒有,也算一道風景。」10歲的廣州小男孩羅皓文在爸爸媽媽身邊,對電梯非常新奇:「坐電梯腿不會痛,感覺很不錯啦。」
但也有不同看法。一位30多歲的男子向記者抱怨:「我到這是看自然風光的,就不該有這些人工景觀的東西。我是被迫坐的,導遊推薦,大家都坐,我也少數服從多數。」
另一位遊客直接表示了不滿--這個巨大的電梯,立在以自然山水著稱的世界自然遺產風景區,「像個怪物」。為什麼沒能阻止電梯建成這台名為「百龍電梯」的龐然大物於不久前才開始試運營。電梯總造價1.2億元人民幣,是由北京兩家公司和美國某公司合資,於1999年10月開始動工。電梯全長326米,其中154米是在山體內的豎井,172米是地上鋼結構井架,雙層轎箱最大載客量50人。
「最高戶外電梯」、「最高雙層電梯」、「最大載重量最快速度」
,這三項基尼斯記錄讓當地的官員和導遊津津樂道。但它從動工起,就一直遭到抨擊,總結起來有幾點:其一,張家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宗旨是為保護其原貌,而在保護區內鑿隧道、打豎井、立鋼架,是與這一宗旨背道而馳的;其二,張家界峰巒屬石英砂岩,質地強度雖高,但仍不宜建這種傷筋動骨的工程;其三,張家界的遊客量2000年的時候就超過500萬人次,現在不是增加設施招徠遊客的時候,而應考慮適當控制容量。
但這些爭論看來並沒有能夠阻止百龍電梯的最後建成營業。
2002年8月16日,北京,全國範圍的關於遺產保護的學術會議(由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張家界的觀光電梯成為學者們批評的對象。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謝凝高尖銳地指出:「我每次去武陵源,都看到新玩意:開始是索道和電車,現在電梯都出來了。世界自然遺產,不能以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為代價來滿足少數『懶得走』的人的需要。」
但在百龍電梯的投資者---曾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動百龍礦泉壺商戰的孫寅貴看來,關於這個項目「該上該下」的爭論「都已太晚了」。
接受記者採訪時,孫寅貴強調說:「我不是亂建,是按照規劃審批建設的。」孫所說的「規劃」是指《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1990年編製,1992年通過建設部審批。同年,武陵源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但是規劃並沒有隨之調整。
《規劃》有此文字:「以現代的技術為人們增添遊覽趣味和經歷…
…老屋場神兵聚會處,擬建升降梯。「
當年經主管部門批准的這個規劃就像尚方寶劍,1998年,湖南省建委和環保局都批准了百龍電梯的建設。
「審批過程中的爭論幾乎沒有。上級都批了,他們還說什麼?」孫說,「現在有人提出懷疑,那麼可以重新審查規劃,如果當初規劃錯了,政府要拆,那是會有巨大經濟損失的,因為責任不在我們,同時,會再次更嚴重地破壞環境。」來自電梯的利益但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武陵源當地人非常認同這個電梯的存在,很多人用了一個流行詞彙---「亮點」---來讚美它。
「觀光電梯開通形成了一條旅遊的環路,把天子山、袁家界、森林公園幾個景區連在一起,對景區資源推介很有好處。」武陵源區旅遊局的一位官員說。
「有了電梯,人都上來了,我們做生意的就不用每天背著東西跑下來了。」一位在山頂擺攤的土家族婦女說。她的同伴笑著補充:「電梯服務態度很好的。」
在電梯上站的辦公室,主管電梯運營的負責人孫德隆不同意專家們「修建電梯損壞山體」的說法,他的說法是:「山是無生命的。我們打隧道的同時打了很多鋼筋、錨桿,把山體加固了。如果發生小地震,別的山頭都倒了,我的山頭不會倒,你說這是保護還是破壞?」
他還講述了一個「新構想」:「電梯的成功開通為其他景區提供了一個借鑒呢。比如,在山東泰山的外圍打一個隧道進山底下,再從頂上打一個窟窿出來,對環境的影響幾乎為零。我們有意和設備商合作成立一家公司,專門解決風景區的上下交通問題。」
1998年9月,聯合國專家考察武陵源後提出批評:「武陵源景區現在是一個旅遊設施氾濫的世界遺產地區」,「在峽谷入口處和天子山這樣的山頂上,城市化對自然界正在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
但這點,似乎並沒有對百龍電梯的開工和使用帶來什麼影響。
2.拆和建的奧妙
「小拆大建」的說法8月22日,記者來到張家界森林公園管理處門票站的所在地---鑼鼓塔,這個峽谷入口處至今繁華依舊。
早在2001年,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教授,有「當代徐霞客」
之稱的謝凝高給中央領導寫信,闡述世界遺產過度開發破壞的現狀,文中批評武陵源景區在「小拆大建」,其中就提到了鑼鼓塔區域。
門票站外是1公里長的道路,兩旁遍佈酒店。路邊的一塊藍色路標牌上,羅列了十幾家酒店:湘電山莊、某某單位湖南總隊接待站、青岩山賓館、紅十字會度假村、有色山莊、石化山莊、某某單位張家界培訓中心……。
湘電山莊的後半部建築還搭著腳手架,看起來仍在動工,該山莊的銷售部周經理介紹---酒店是湖南省電力局上世紀80年代投資的,2001年剛剛擴建,90間房改成150間房。現在後面正建的是康樂部,包括棋牌室、保齡球室、健身房等。
「老幹部們爬完山,回來可以好好泡個腳。」她說,「我們這酒店應該不會拆,拆的都是小的,我們這麼大規模。」
當地一位導遊告訴記者,附近「華龍」、「三龍」和「紅河谷」三家酒店,都是今年「五一」前後重新裝修開業的;旁邊的灰樓是某個「很厲害」的權威部門的,還沒裝修,但看來還是遲早要裝修開業的。
而眾所周知,鑼鼓塔附近最老的字號是金鞭岩酒店,是張家界森林公園管理處(當地簡稱為「張管處」,下同)自己辦的。「這裡開發了多久,它就營業了多久。」
當地一個知情人告訴記者,拆掉的都是「沒太大來頭的」,不拆的甚至在建的,卻是「有更大來頭的單位」。「蓋房的是實權單位,還得給批!」
在鑼鼓塔地區,金鞭溪靜靜地流淌在峽谷中,前來考察的聯合國專家稱之為「世界上最美的大峽谷」。
據當地人說,這裡以前有不少猴群,還會把遊客的包搶走---「當然這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沒了。」
他們還告訴記者:「不少污水被排到溪裡,水裡的石頭以前都是白白亮亮的,特別好看,現在,發棕髮黑了。」
在一個名為紫草潭的地方,景區一位工作人員指著遠處水上的泡沫,告訴記者:「你看,那不是正常的水泡,應該是洗滌劑造成的。」
他說,1988年的時候他還在此地上小學,下了課後大家跑到溪裡喝水。但現在,「讓我下到水裡玩都不敢」。
40多歲的老彭是天子山上的居民,他曾在附近開過餐館,他說:「污染肯定是鑼鼓塔多,以前我們這裡的污水往下流的時候,經過沙土過濾還好點。但鑼鼓塔的污水,那是直接流到金鞭溪啊。」
金鞭溪是索水的源頭,然後流入澧水,匯入洞庭湖,最後是長江。
「武陵源最要害的問題應該說是鑼鼓塔。這是武陵源核心區上游最大的腫瘤,是造成金鞭溪污染的源頭。這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無須爭論的問題。問題的嚴重性不言而喻。」武陵源區建設局副局長、拆遷工作組成員李澤厚告訴記者。
2001年5月,在武陵源區籌備拆遷的一次會議上,李澤厚提出了「必須解決鑼鼓塔問題」,認為「張家界森林管理處應該遷走」,但發現自己很孤單---「我是惟一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沒人附和。」
2001年武陵區的拆遷範圍確定以森林公園的門票站為限,而鑼鼓塔剛好在門票站以外。就這樣,棘手的問題被巧妙地迴避了。
「這很滑稽。說實在的,我們費了那麼大力氣拆建築,看到這個地方還在批、還在建的時候,感到很痛心。」李澤厚說,「但蓋房的都是實權單位,我們的壓力是絕對大的。我們這裡不批別的地方也要批,下級不批上級簽字,我們只有一個字---難!」管理部門的摩擦包括李澤厚在內的基層官員覺得板子光打在他們身上,委屈---「鑼鼓塔的問題不是區政府就能解決的問題,沒那麼簡單。」
在張家界遺產地內有兩個處級單位:武陵源區政府和張家界森林公園管理處(林業部門所屬)。他們都有管理職能。
後者既是事業單位,同時也行使部分行政職能,還直接參與企業管理:該處管轄著兩個自然村,人口近3000人,還擁有7家賓館,有固定資產1.3億元。按當地人的說法,這是一個擁有自己的醫院、學校和派出所的小社會。
區政府一位官員埋怨,專家希望拆鑼鼓塔的一些建築,但張管處不同意,區政府只好迴避。「這不是我們能解決的問題。」
張家界森林公園管理處宣傳科的宋科長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沒有張家界森林公園,就不可能有武陵源區。」「如果說因為鑼鼓塔在上游,對金鞭溪有污染就要拆舴孔櫻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調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