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清的歷史:汪精衛曾是蜚聲海內外的英雄

清末民初,暗殺成風,如史堅如謀刺兩廣總督德壽,吳樾謀刺出國考察的五大臣,袁世凱遭炸彈襲擊,彭家珍炸斃宗社黨首領良弼等等,一時間暗殺活動如火如荼。汪精衛也是當時的殺手之一,曾暗殺過攝政王載灃。

  汪精衛,廣東番禺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曾主編過《民報》,後隨孫中山在南洋一帶進行革命活動。1908年後,國內數次武裝起義均遭失敗,《民報》也被查封,革命黨人意志消沉,革命暫時處於低潮時期。汪精衛打算殺掉一個清政府的重要人物,來激勵民志。

  不久,汪在東京與黃復生、喻培倫、陳璧君、黎仲實、曾醒、方君鍈等7人,組織了一個暗殺團。他曾寫信給同盟會東京總部的吳玉章,索要炸藥,吳回信勸阻,汪回信說:"革命之事譬如煮飯。煮飯之要具有二:一曰釜,一曰薪。釜之為德,在一恆字。水不能蝕,火不能融,水火交煎,皆能忍受。此正如我革命黨人,百折不撓,再接再厲。薪之為德,在一烈字。炬火熊熊,光焰萬丈,顧體質雖毀,借其餘熱,可以熟飯。此正如我革命黨人,一往獨前,舍生取義。……弟素鮮恆德,故不願為釜而願為薪。兄如愛我,望即賜寄各物"。

  吳玉章見其意志堅決,即將炸藥寄去。 1910年,汪精衛等到北京,先計畫謀刺慶親王奕劻,因警衛過嚴,無從下手。後又謀炸赴歐考察回國的載洵、載濤兩貝勒,但因火車站天黑人多,難以下手。最後決定謀炸攝政王載灃,皇帝溥儀年紀還小,父親載灃是實際的掌權人,殺之可以震驚中外。

  載灃的醇親王府在後海北岸,今天的衛生部,每日上朝經甘露胡同、鼓樓西大街、地安門大街,過景山至紫禁城。原計畫在鼓樓西一短牆後投擲炸彈,正逢修路,載灃改變了進宮路線。又想在煙袋斜街由屋內投彈,但苦於一時租不到房子。最後決定在王府附近一小石橋下埋設炸藥。

  一般人以為是銀錠橋,其實不是,現在這座小石橋已無存。為了行動方便,又在什剎海附近清虛觀,向道士租了一間房,又定制了一個能裝50磅炸藥的鐵罐。

  3月31日,喻培倫、黃復生去橋下挖坑,因驚動四周犬吠,被迫撤走。第二天,兩人去將鐵罐埋好,又因導線太短而停。第三天再去接線時,被一居民發現,報告了警察廳,鐵罐也被挖走。當夜,汪等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喻培倫去東京重新購買炸藥,陳璧君和黎仲實到南洋籌款,汪和黃復生留京,觀察動靜。4月3日,黃復生再去小石橋偵查,被醇親王馬隊衛士發現,一直跟蹤到住所琉璃廠守真照相館。

  4月16日,黃復生在守真照相館被捕,汪精衛在前門外住所東北園被捕。 汪精衛一進監獄,便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寫了許多詩,其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為後人傳頌。題名叫《被逮口佔》:"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汪也被當時青年做為英雄來敬仰。


  他也確實曾想過自殺,一次看到獄中有小井,欲墜井而亡,但此井上口大,內口小,小得不能容身,自殺未成;又一次見牆壁上有寸大的鐵釘,欲觸頭而死,但釘子太高,觸不到,又不得死。可謂很可笑的兩種自殺方法。

  當時審汪一案出現了兩種論調。御史胡思敬等主張極刑;肅親王、廳丞章宗祥、警衛軍統領良弼等人認為現在正推行憲政,革命黨人也不止汪、黃二人,若來一個殺一個,冤冤相報,何時可了,不如從寬處理。

  攝政王也批諭:"我國正在預備立憲,該生等系與政府意見不合,實不知朝廷軫念民庶情形,宜以漸進,徐圖改良國政。該生等燥急過甚,致陷不軌之誅,日後當知自誤也。此與常罪不同,我國罹罪,宜從寬典"。

  4月29日,判汪精衛和黃復生永遠監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各省紛紛響應,宣告獨立。

  30日,清政府不得已,發布了開放黨禁的諭旨。11月6日,汪精衛等被釋放出獄。

  從此,汪精衛蜚聲海內外,成了革命英雄。"不負少年頭"的詩句也到處傳頌。

  但是,1927年7月,汪叛變革命。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舉行四屆六中全會,在開幕典禮拍照時,晨光通訊社外勤記者孫鳳鳴決心除掉蔣介石救國。但蔣並沒有出來拍照,而刺客孫鳳鳴已服鴉片煙炮,毒性將定時發作,於是一不作二不休,退而求其次,向汪精衛開了三槍。歷史是多麼的相似,當年汪也並沒有一開始就準備要刺殺載灃的。

  1938年底,汪公開投降日本帝國主義,充當了第一號的漢奸、賣國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